甲年將臨期第三主日
在生活中總會有些時刻,我們希望能夠得到答案與確定,尤其是在危急關頭、面對困難和痛苦的情況下,因為在那些時刻,我們的疑慮會變得更為強烈。
在將臨期第三主日的福音中(瑪11:2-11),我們發現洗者若翰在獄中坐以待毙。他幫助以色列人作好準備,以迎接默西亞的來臨,但因譴責政治和宗教人士的不公正與腐敗,令他惹上不少麻煩。
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他將一切都投放在耶穌身上,即使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宣講內容各有不同。若翰住在沙漠裡,耶穌則臨在於人群中。若翰強調悔改,耶穌則論及寬恕與憐憫。面對裁決,若翰認為有必要得到一些確切的答案。
「你就是要來的那一位,或是我們還要等候另一位?」若翰向耶穌提出的這個問題,不僅是為了澄清自己所相信的,而是更趨個人化的問題:「我畢生的犧牲和辛勞值得嗎?我把祢放在我選擇的首位,是否正確?這些痛苦有意義嗎,還是我的使命失敗了呢?」
耶穌的回答,則偏向「現實」多於「想法」,祂說:「你們去,把你們所見所聞的,報告給若翰:瞎子看見,跛子行走,痲瘋病人得到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苦的人得聞喜訊。」當每個人都只看到痛苦和絕望時,耶穌的所言所行,伴隨着祂真正的存在,為我們帶來了新的生命與希望。
當我們的內心感受到天主啟示與我們具體現實之間的聯繫時,自己的信德便會覺醒。道成肉身的奧秘,會讓我們看到這種聯繫,在人生所有情況下,都會成為可能的,甚至在死亡中也是如此。除了「關係」一詞,沒有其他方式能描述這一種聯繫,一個「誰」的存在,使一切都變得有意義。一個臨在,能將我們生活中所有分散了的事情——甚至我們的失敗與罪惡——結合成為聯合的恩典之歷史。那些以開放的心的人,當他們遇見耶穌時,會感受到天主親自觸碰了他們的生命,特別是他們最黑暗的部分。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懷疑祂臨在的重要性,就如若翰一樣。也有時候,我們甚至可能否認我們與祂的關係,就如伯多祿一樣。但是,我們的心裡卻十分清楚,在過往的經歷中,沒有祂,一切都變得沒有意義。
將臨期是一個邀請,透過祂見證着真愛的榜樣——教會,去讓我們看到祂臨在的力量,即使在這裡、在此刻。若翰是首位以自己的血去作見證,並打從母胎起便由衷地知道,耶穌就是厄瑪奴耳,意即:天主與我們同在。在若翰的心裡,客觀的現實(神蹟)與最後的內心信念同時出現,這使他有力量且懷着感激之情,以喜樂的心奉獻自己的生命給耶穌。
但我們需要知道,耶穌所行的神蹟雖是客觀的,但它們本身並不是證據:只是有信德的人才能看到和相信它們。事實上,耶穌最後說:「凡不因我而絆倒的,是有福的!」那些期待耶穌為默西亞,並渴望祂能解決所有問題、逃避生活各種挑戰的人,將會完全的失望,甚至感覺到被耶穌「冒犯了」。《天主教教理》清楚地解釋,各種的奇跡「不在於滿足人們的好奇心或奇幻的願望。雖然祂的奇跡是這麼明顯,但耶穌仍被某些人拒絕,甚至被人指控祂藉魔鬼的能力行奇跡。」(《天主教教理》548)「耶穌把一些人由飢餓、不義、疾病和死亡的人世痛苦中拯救出來,藉此展示了默西亞的徵兆;但祂並非來消除此世的所有痛苦,而是把人類從更大的奴役,即罪惡的奴役中,拯救出來,因為罪惡妨礙他們作為天主子女的召叫,並造成世上種種的奴役。」(同上,549)
在將臨期裡,我們獲邀與若翰一起去增加我們的信德:去深信天主的救贖工程,不會受到周遭和我們內心的邪惡力量之阻礙。當我們與耶穌結合,我們奉獻我們每天的每個行動,好讓我們的生活成為祂聖意計劃的一部分,那時,一切都會變得有意義:愛的意義。不論在監獄裡、病房裡、課室裡,或是在辦公室裡,我們內心最渴望的,就是一份保證:不會再獨自面對生活的各種挑戰與困難,而祂的臨在使我們所有的付出,都變得有意義、變得值得。為此,在這「喜樂」主日(Gaudete Sunday),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去歡欣鼓舞!
謝謝神父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