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維仁神父
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
甲年將臨期第二主日
在我們身處的城市中,聖誕裝飾已隨處可見;然而,在本主日的福音(瑪3:1-12)中,洗者若翰的強硬形象幫助我們避免將聖誕節與各項支出劃上等號,而墮進消費主義的陷阱。他的呼籲是:「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臨近了⋯⋯那麼,就結與悔改相稱的果吧!」
「悔改」(Repentance)是原始希臘文「metanoia」的翻譯,意即「超越我們的思想與理智」,也就是說:超越我們往往看待和感知現實的方式。將臨期的外在神修旅程(祈禱、禁語避靜、默想聖言、敬禮、修和聖事)理應引領我們進行內在的更新,反過來說,「思想的更新」 能幫助我們的生活更符合未來「天國」的價值觀。
在過去的幾天裡,在「metanoia」的意義層面上,我有兩次細小而充滿意義的皈依經歷。首先是,在聆聽一個人向我透露自己的生活後,我理解到我對他的判斷有多麼的錯。另一個是,我看到自己的自豪碰到挫折後而崩潰了。這些卑微細小的經歷,暴露了我的愚蠢和傲慢:這些負面的感覺,解釋了為何我們如此抗拒悔改。為此原因,那些觸發「metanoia」的事件,往往「發生」在我們身上,而不是我們主動去尋找它們!但最初的不安,最終打開了通往內心更清晰的道路,好能夠以更健康的方式去對待自己和他人。結果,以這種具體的方式感受到天國確實「臨近了」我的人生。
在整年的生活裡,我們總會有類似的經歷,但將臨期是一段特別的禮儀時間,並學習一同方法,好能在繁複的歷史與事件中辨別天主不斷「臨近」我們的方式。當我們將自我(ego)與自己的感受放在一切事物的中心,而我們又只為捍衛安全感而採取行動時,那麼不會給天主留下空間。外在來時,可能看起來十分虔敬,但又如洗者若翰所罵的法利塞人與撒杜塞人一樣,我們並不歡迎天主進入我們的生活。
「我固然用水洗你們,為使你們悔改;但在我以後,要來的那一位,比我更強,我連提他的鞋也不配,他要以聖神及火洗你們。」(11節)相反地,從他一成不變的禁慾主義和道德正直的尺度來看,若翰意外地表現出一種謙遜的開放態度。若翰的支持協助了耶穌開始祂公開的使命並顯露自己是默西亞,儘管耶穌與若翰的風格截然不同。
同樣,在聖母始胎無原罪節的福音(路1:26-38)中,我們會讀到瑪利亞願意按天主的邀請,調整自己的人生, 而接受成為天主子的母親。沒有被原罪玷污的她,基本上不需要有任何的悔改。然而,她也需要經歷一個信仰的過程,好使她的思想與心靈符合一個超出她理解範疇的計劃。
遠離日常事務的喧囂,在心靈的寂靜中聆聽聖言的態度,能夠放下安全感去作超越自身利益的選擇,面對不確定性時對天主的信德……這些「悔改的果實」都應以用作裝飾我們的將臨期,好能真正的為聖誕節作準備。原本聖誕樹上的裝飾球與燈炮,象徵着大自然最終克服冬天的寒冷和黑暗,並再次結出果實來滋養我們的生命。願這些悔改的果實,也能為仍處於道德嚴冬的世界,帶來真正的希望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