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芷芬
竹灣聖若瑟靜修院
「有一個人從母胎中就瘸了;每天有人抬他來,放在名叫麗門的殿門前,好向進聖殿的人求施捨。」(宗3:2)按法律的規定,癱子不得進入聖殿區域。但因着聖神的力量和「耶穌基督的名字」(宗3:6),他站立行走,遂同伯多祿和若望進入聖殿,「讚美天主」(宗3:8)。這個奇蹟不但發生於癱子身上,也降臨於阿菊的信仰生命。
阿菊回憶道:「我小學領洗,初中時嚮往過修道生活,與修女分辨後打消了念頭。婚後的我忙於事業和家庭,有30年之久很少踏足聖堂。雖然在意自己是個教友,但生性內斂的我不會主動尋找方法,好像那位在聖殿『麗門』前的癱子,軟弱無力,常常躺在教會門前。直到耳順之年,我認識了安琪拉,一位對信仰抱有熱誠的教友。她告訴我可以返聖堂與神父傾談,又帶我去朝拜聖體,去避靜,參與『划到深處』網上祈禱聚會。安琪拉猶如在聖殿『麗門』前的伯多祿,『因耶穌基督的名字』幫我『【起來】行走』(宗3:6)。」
阿菊覺得能在人生最後一個階段重投天主的懷抱是一個很大的恩寵。不止這樣,天主在她身上的計畫超乎她所想!阿菊說:「數月前,一位在堂區服務的教友說將要移民,認為我有承擔力,鼓勵我接替她的崗位。可是,我覺得自己不是適合的人選。一方面,我年紀大;另方面,我服務教會只有三年,相比起她服務了30多年,我沒有足夠信心,加上我怕遇上人事問題,不適合做聯誼的工作。」
內心的種種恐懼令阿菊裹足不前,在聖殿「麗門」前的癱子的圖像又出現。阿菊說:「我已向堂區神父表示如有其他年輕的教友,就隨時讓他們承擔吧!神父聽了後沒甚麼回應,還說要選一個主日彌撒向教友宣布我的加入。我的不安愈來愈加劇!」
就在這些關鍵時刻,阿菊再度遇上「伯多祿」,幫助她在祈禱中聆聽內心的聲音,體會天主的邀請和意願。她說:「上主是美善寬仁的,祂的仁慈永遠常存。因着祈禱聚會,我認識了組長。在一次的傾談中,我原原本本把內心的不安告訴她。她細心聆聽後,著我往內看,意識一下這份不安的感覺。初時想起要接受一些不習慣的事,我眼泛淚光,感到很委屈。慢慢,我仔細咀嚼委屈下面的恐懼,那是一份擔憂自己不被接納。到了這個年紀原來我仍然很介意別人的眼光,我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不夠完美。我將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做得好不好上面,建立在別人的肯定上面。我從來不允許自己可以出錯,可以軟弱。當真正地去面對着自己恐懼的源頭時,我反而感覺輕鬆實在了。而當我將注意力慢慢由自己身上轉向天主時,我更感受到祂的肯定才是我最渴求的。我並不擅長社交,但若是天主召選我,這表示祂肯定我是一個合適的工具去履行祂的使命,我也有勇氣帶着不圓滿的自己去承行祂的旨意,祂自會滿全!」
在分辨的經驗裏,阿菊留意到在她內有不同推動的來源,善神和惡神同時在工作。她繼續道:「惡神的聲音令我對未來充滿恐懼,相對之下,善神給予我希望和鼓勵,讓我意識到天主與我同在。若沒有組長的陪伴,我仍被困在迷霧中,像癱子一樣動彈不得。同時,有賴「划到深處」的兄弟姊妹、劉神父、伯多祿•阿魯伯神父和耶穌基督的聖神的同禱力量,我更深層地體驗到天主對我的召叫。那次祈禱練習中,當我聽到阿魯伯神父無時無刻與天主交談,我很羨慕,內心有份很大的渴望。神父著我感知身體的智慧,我合上眼睛,信任身體,未幾,看到一位穿上長袍的聖母,她伸出雙手,示意我向前行。我的身體開始發熱,伴隨而來的感覺是一份輕鬆和自信。那是一把從內而生的聲音,是天主的召叫!我願意向祂說:我在這裏,請派遣我!」
主,感謝祢在阿菊身上不斷工作,讓我們看到祢對她和我們每人懷有計劃。祢透過不同的「伯多祿」「握住【她】的右手,拉【她】起來;【她】的腳和踝骨就立即強壯了。」(宗3:7)為此,我們聯同阿菊讚美祢:「那時,我們滿口喜氣盈盈,我們雙唇其樂融融。那時,外邦異民都讚歎不已:上主向他們行了何等奇事!上主向我們行了偉大奇蹟,我們的確也覺得滿心歡喜。」(詠1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