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各堂重新開放公開主日彌撒
聖老楞佐堂慶祝主保瞻禮
(本報訊)8月10日是聖老楞佐瞻禮紀念,澳門聖老楞佐堂上主日(7日)提前慶祝該堂主保瞻禮,敦請教區首牧李斌生主教主禮。他在彌撒開始時提到,當天是疫情踏入穩定期後重新開放堂區及公開彌撒的主日,提醒在場各教友要珍惜各自的堂區信仰生活,特別是珍惜透過各項聖事領受恩寵的每一個機會。
他又在講道中提到,耶穌透過比喻,提醒我們要如何準備祂的第二次來臨。主教指出坊間沒有基督信仰的人,都會形容這是「世界末日」,甚至會拍攝許多不同的災難性情節的電影或故事,但他重申耶穌的再次來臨,是一個光榮的境界,而這個光榮的時刻是值得高興的。
主教又提到,耶穌在福音的比喻中提醒我們要好好準備祂的再來,而最切身的就是透過我們的信仰,好好準備如何迎接生命的完結,亦是與耶穌相遇的那一天:「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在世生命的完結。當我們完成在世的使命,便能再一次遇到耶穌基督的來臨,而我們便要交代我們在世所作的事。我們不知道生命何時完結、與祂相遇,也不知道耶穌何時再次來臨,但我們的信仰讓我們知道,那一天必定會出現、必定來臨。」
教會經常提醒我們要好好準備自己,去迎接死亡、迎接生命的完結,好能向耶穌交代。主教認為,現今世上的疫情與災難,都是一些警惕或提醒,讓我們知道生存並非理所當然,提醒我們隨時都可能會面對着生命的完結,去與耶穌基督相遇。

面對我們的主耶穌,這份「遇見」都是喜樂的,不論我們在此世上或是他日死後,都是喜悅的:「我們今天重新返回堂區參加彌撒,在這裡遇見耶穌,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主教又引用福音,指出三件事能準備自己,好能讓自己日後能知道如何面對主耶穌、如何向主耶穌交代我們此生的質素:
(一)等待。我們必需自問:「我們為甚麼等,在等甚麼?我們的生命中,我們為何而活着?」我們要知道我們生命的意義。為福音中的僕人而言,他十分清晰,就是要為等待主人回來。而僕人的等待,就是為了服侍主人。為我們的生命而言,我們在生命的各個階段中,也理應服侍天主;而在我們的生命中,透過服務身邊的人和身處的社會,從而去服務天主:「當我們他日遇見耶穌時,我們能夠很高興地告訴祂,我們在各個段階怎樣地服務了祂。」
二、準備與計劃。當知道我們在世的原因、為何要等待主人歸來後,便要像僕人般「束上腰」,好能真正的服務天主:「例如準備好晚飯等待祂回來、準備床舖讓祂休息……在我們人生中的各種『準備』,都是需要計劃的,不單只是『知道』,更要好好的『計劃』。」主教續說,透過各自的身份再作適當的計劃,並透過計劃,去學習,去增值自己、準備自己。
三、行動。在「知道」與「計劃和準備」後,便需要「行動」,正如福音中僕人去開門、去侍候,而不是準備一切而最後昏睡了、錯過了主人的來到。主教強調,切勿只是「空想不做」,相反地要「知而後行」。在過程中,可能會有不同的困難或阻滯導致不能行動,但我們都應抱有「試行」的心態,去服務他人、作善行,從而侍候天主。
主教又引述福音最後的部分,若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再遇見耶穌時,祂會「剷除」我們在世享受過的一切,因此我們在世的時間中,都應該著重天上的事、服務天主,這是我們活着的原因,而不是為「喜好」而活着。相反,若我們經歷過「等待」、「準備」和「行動」的話,耶穌會親自降福我們,從而獲得真正的幸福與愛,去繼續踏上世間的旅程。
最後,李主教勉勵教友要學習堂區主保聖老楞佐,透過祈禱及服務窮人,時刻準備自己,去迎接殉道後與耶穌相遇。在堂區重新開放的日子,願各教友也能在堂區生活中為主耶穌開門,作天主「善良和忠信」的僕人。

當天是疫情踏入穩定期後重新開放堂區及公開彌撒的主日,教友均需要持三天有效核酸陰性證明,方能進入聖堂參與彌撒聖祭。有聖老楞佐堂堂區服務員指出,有不少教友因未能出示證明而未能進入聖堂。
攜同年幼子女一同參與彌撒的潘先生指出,子女在家中也不能專注參與直播彌撒,所以現在能重新返回聖堂參加彌撒,感覺特別不同,與天主好像更加接近。
該堂主日學導師葉老師(Miss Yip)形容兒童及其他教友都是堂區的「靈魂」,又指出在過去聖堂關閉的一日裡,要透過不同的方式來培養信仰團體的生活:「我自己每天下午三時及晚上十時都會唸經祈禱,我們都會以不同的方式,譬如網絡連線也是一種方式,但希望不只是在疫情期間,日後也希望能繼續保持這種方式和祈禱習慣。」
在下午的英語彌撒,教友Amelia及母親表示很高興能重新返回聖堂參與彌撒,:「在本輪疫情爆發後,我們都十分害怕來到聖堂,但我相信天主。今天來到聖堂也不是容易的,但我很高興,就好像回家一樣,媽媽亦特別高興,因為她有每天參與平日彌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