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我們之前談論過,天主召叫我們每一個人成聖和賦予我們祂的幫助,「離了我,你們甚麼也不能作」(若15:5)。然而,這取決於每一個人如何運用祂賦予給我們的幫助。我們透過克己苦修回應祂的召叫。這樣,我們養成了良好和神聖習慣。這些良好習慣稱為美德。簡而言之,美德是我們希望在另一個人身上看到的良好品質。
《天主教教理》第1803點引用了聖保祿所說的:「凡是真實的,凡是高尚的,凡是正義的,凡是純潔的,凡是可愛的,凡是榮譽的,不管是美德,不管是稱譽:這一切你們都該思念」(斐4:8)。
它繼而解釋說:「德行是一種習慣性的堅決行善的傾向。德行使人不但完成善行,更付出自己最好的一分。有德行的人,以他感性的和精神的全部力量奔向善;他在具體的行為中追求善並選擇善。聖額我略.尼撒(St Gregory of Nyssa)在《論真福講篇》(De beatitudinibus,第1章)說:修德生活的目的是為肖似天主」。再者,美德幫助我們行善,而且是喜樂地而從容地行善。
「為甚麼要成為美德的?」Scotty Hendricks問道。他解釋,「在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他指出人是社會和理性動物,尋求『美好的生活』。為了這個目的,他構建了一個倫理機制來幫助我們到達eudaimonia,它是希臘文,意謂美好生活或逢勃」。
「Eudaimonia的實現是透過美德的生活和建立自己的性格特徵,以致甚至在做正確的選擇之前,自己不需要思考關於自己的選擇」。
「這樣的人會是幸福的,但與享樂主義的人的方式不同,他們會嘗試使自己進步和嘗試活出圓滿的生命。他們會是那種其他人想成為的人。最重要的是,他們會蓬勃發展」(How to be happy: Aristotle’s 11 guidelines for a good life)
美德的種類
(1)人性美德。「人性的德行乃屬理智和意志的堅決的態度、穩定的傾向、習慣性的完美。德行依照理性和信德,規範我們的行為,管理我們的情慾,引導我們的舉止。德行使我們容易地、自制地、愉快地度一個美好的道德生活。有德行的人就是自由地實踐善的人」(《天主教教理》第1804點)。這是透過不斷重複行為而習得的。「習得」,我們是指,即使沒有領洗的人也能透過習慣養成美德。按聖多瑪斯的分類,它們是:
(1.1)智力德行(參閱《神學大全》第2集,第1部,第57題)。顧名思義,這些美德使完美我們的理智。它們被細分為鑑賞性(speculative)智力的美德和實踐性智力的美德。
(1.2)倫理的德行。這些美德使完美我們的意志。它們都圍繞着四個關鍵的美德,稱為四樞德:明智、公義、勇敢和節制。
(2)超性德行。它們只能夠來自天主,祂透過聖化恩寵將它們注入靈魂。
(2.1)向天主之德(超性三德Theological Virtues)。它們的來源、動機和目的是天主自己。它們是信、望、愛。
(2.2)(超性)倫理美德。它們透過聖化恩寵將它們注入靈魂,而且擁有同一名字的人性倫理德行之超性層面(參閱第1.2點)。超性倫理美德使人能夠英勇地實踐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