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理培育委員會、號角報
默想與默觀是歷代教會眾多神修傳統中所推崇和演繹的祈禱方法。雖然因應各修會和各時代的神修表達不同,但都豐富天主子女能藉此多種模式和方法,與主相遇,共融和契合,在主的愛內獲得心靈的平安、內心的喜樂與轉化的力量。
在基督徒神修傳統中,普遍來說,默想是指「心神專注於某些理念上,或參與一種理性運作的活動。」(《神學辭典》670)。默想時通常求助於書本,例如聖經、聖相、禮儀經文、教父神修著作等等,「默想我們所閱讀的,並將我們自己與之對照,幫助我們將之化為己有。」(《天主教教理》2706)故此,默想於「祈禱中運用思考、想像、情感、渴望所作的探索。其目的是把所默想的對象,面對自己的實際生活,在信仰中化為己有。」(《天主教教理》2723)藉着這種熱忱的反省和善念,激發起祈禱者懷着懺悔、慈悲、敬愛等宗教情愫,舉心向上,強化我們跟隨基督的意願,不斷皈依天主。
如此的祈禱方法,通常會令人聯想到古老的「聖言誦禱」(Lectio Divina):就是天主子女先有札根對聖言的誦讀,才能對聖言默想,從聖經裏找到真理,並體會到天主的愛,由此化為天主子女在基督內,藉着聖神向天父交談的祈禱。故此,默想是一種「反省」的祈禱方式,反覆思量生命的真諦,或許因着天主的恩寵,可進入默觀狀態。在基督徒神修的層面,《神學辭典》說明「默觀的特色在於心靈的空間,在一種空無、虛靜、純淨的心能下去『觀』,並且觀時要用持續的專注功夫。」(《神學辭典》670)這就是「心禱」,作為「默觀祈禱奧秘的一種淳樸的表達,是對基督的信德凝視,是對聖言的聆聽和默默的愛意。心禱使人與基督的祈禱連結在一起,而至使我們參與基督的奧跡。」(《天主教教理》2724)
對於默觀,聖女大德蘭有着這樣的見解:「無異於朋友間的密談;意思就是經常單獨與我們深知那愛我們的天主交談」。《天主教教理》亦如此概述這種祈禱。在《天主教教理》第2715條中,「一位亞爾斯農民」形容默觀是「在聖體櫃前祈禱的情況」,「祂望着我,我望着祂」。故此,默觀是一種恩賜,進入天主的奧秘,沐浴在祂的愛內,不用言也不用語,活於與主以心體心的狀態。「進入心禱(默觀)與參與感恩祭相似:收歛心神,在聖神的推動下集中我們整個的存在,住在上主的居所,即我們自身,並喚醒信德,好能進到等待我們的那位面前;卸下面具,回心歸向那愛我們的主,為將我們呈獻給祂,猶如一分要淨化和轉化的獻禮。」(《天主教教理》2711)
談到默觀,不得不引用法籍熙篤會士多瑪斯.牟敦(Thomas Merton)神父的話。他在《默觀的新苗》中,說明默觀的意義:「默觀是一個人的理性與靈性生活的最高表現。它就是那生活的本體,全然清醒、充分活躍,完全知道自己活著。它是對生命、對神聖的存在本質油然而生的敬畏。它是對生命、對覺醒、對存在的感激。它是個頓悟,清楚認識到我們裡面的生命與存在是出自一個看不見的、超越的、無限豐盛的源頭(source)。默觀,最重要的是領悟到那源頭的實在。」換言之,默觀不只是生命的一小部分,而是整個生活都是默觀。默觀即以心來「觀看」在我們內心的天主和萬物中的天主,從而經歷天主與我們同在所帶來的平安;默觀是在生活中隨時隨處看見並經歷祂愛的臨在。
因此,默想和默觀兩種的祈禱都能培養出對上主的愛慕,但簡單地區分,默想是運用理智和思想,引導我們尋求天主的話語和旨意,去認識和反思天主是愛。默觀則由心觀之,幫助我們體味天主的愛,從而隨從聖神,進入恩寵和感動的狀態,愛慕天主。正如中世紀的蘇格蘭聖經學者、神秘學家、奧古斯定隱修會會士理查德(Richard of St. Victor, +1173)對默想與默觀作了以下的區分:「默想看準目標沿着推論的步驟逐步辛勤地工作。默觀乘着雙翼,隨着靈感自由盤旋……默想審查探究因果;默觀讚嘆,樂在其境。」
來源:Aleteia、天主教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