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之光

【聖言之光】看得見、摸得到的證據?

文:梁展熙

丙年復活期第二主日

正如我在上星期所指出的,復活期的讀經安排的最重要目的,就是為整個教會——尤其是為新領洗者——作釋奧要理講授【如果大家對「釋奧」的概念有疑問,請回到我上星期的文章】。這教理講授的重點,就是要幫助我們如何發現到復活的主一直臨在於我們中間。至於禮儀為復活期第二主日所定下的主題,正是這份臨在以不同形式的彰顯。我們都相信基督的復活;但人性使然,我們都希望能夠有這復活的德能的一些具體證據。在我們的人生中,我們可以在何處找到這份力量呢?我們總是想要去親手觸摸這份力量,我們總是想要去親眼看看這份力量。

當然,我們都想找到一些顯然易見的、可見可觸摸的證據;可是,今天的每篇讀經都指出,基督臨在的地方,往往超出我們的意料之外。基督正臨在於病患的劇痛之中;臨在於人心的恐懼與懷疑之中;以及臨在於教會的禮儀之中。很明顯,教會透過這幾篇讀經來挑戰我們,要看穿人、事、物的外表、要看透世間的以及人生的平凡表像,並透過這一切來發現基督就臨在於每個人所經歷的人、事、物背後的神修經驗之中;來發現基督就臨在於信友團體的事工之中;來發現基督就臨在於教會禮儀能夠轉化人、事、物的力量之中。

我相信不少弟兄姊妹都會對多默的故事有所共鳴。我們很多時候都不滿足於只相信別人的『一面之辭』,我們總渴望與主親身有物理上的接觸。當然,這樣的渴望本身並非甚麼錯事;然而,假若我們一開始便對任何人的見證和說話帶着懷疑甚至輕蔑的心態,則很可能會使我們自己變得自以為是,有時甚至會錯失良機。可是,這段敘述至少告訴我們兩點:一)基督理解人心,而且對於等待人心改變是很有耐性的;二)多默謙卑地承認自己錯了。此外,多默親身與主相遇的場合,也許就是他最意想不到的——在團體之中。最後,事情的發展與多默所預想的全然相反。他一度要求要親手碰觸主的軀體才算數;但當主邀請他伸出手來觸摸祂的時候,他卻直接宣認:「我主!我天主」。

神修經驗並不是那些特別神聖(holy)的人的專利。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我們最意料不到的時候、在最不可能的地方或場合與基督深入地相遇,並以一種我們全然手足無措的方式來轉化我們的人生。的確,基督與我們並非咫尺天涯;相反,祂總是在我們附近,渴望着讓祂復活的德能轉化我們的生命。

與多默不一樣,在教會伊始,不少人都把他們身邊的病弱帶到宗徒們面前,在團體中因主之名經驗到復活基督的德能而痊癒。因着耶穌的門徒所作的徵兆,人們被吸引從而加入信友團體之中。時至今日,情況仍然一樣。在我們中仍然有弟兄姊妹,透過探望病弱,照顧孩童,為軟弱的人挺身等等,來服務他們的需要。我們中有弟兄姊妹,他們的臨在對於其他人來說已經是一種醫治;他們的笑容對於其他人來說已經可以帶來溫暖;他們的建議對於其他人來說已經是黑暗中的一點曙光。對於其他人來說,他們就是復活基督可觸摸的臨在。

作為一個祈禱中的信友團體中的一員,可以是最深層次的宗教經驗。這經驗不僅僅是改變當下,更是給了我們一個未來世界的願景,一個對於光榮的將來的一份富末世情懷的盼望。這願景尤其受到《默示錄》的啟發,但也深深植根於每次感恩祭慶典中。感恩祭的奧妙正正在於其時間性,是同時處於現在和未來。感恩祭所慶祝的,是我們與基督的相遇,祂既已於現在與我們同在,但更會在末世的將來完全啟示出來。所以,我們每次相聚慶祝感恩祭時,我們必須記得,我們當下正在進入一個末世的時刻,與復活了的並已受光榮的基督相遇。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