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號角報 / Christ the King Supplies
聖週是禮儀高峰的一星期,逾越節三日慶典中,我們重溫信仰的核心,當中不忘耶穌基督的苦難與聖死。聖週五,不少教友都會默想十字架對每一位教友的意義,甚至將各自生活中的痛苦,與十字架聯繫在一起,因為耶穌曾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着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瑪16:24)大部份人很自然地將十字架與痛苦掛鈎;然而,在痛苦的背後,我們要知道這些十字架的價值。
在立陶宛北部城市希奧利艾(Šiauliai)有一座十分獨特的小山,這座山近年來成為當地一個旅遊景點,但實際是一個感染人心的朝聖地。這座山名為「十字架山」,距離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220公里,屹立在一片遼闊的田野中,面蹟大概只有一個球場的大細。雖然不算大,但那裡插着大約有20萬個十字苦像,而每個苦像的背後,都隱藏着許多破碎、心酸、動人的故事。
十字架山的起源並沒有一致的說法。相傳有一位父親,他的女兒患上重病,當她臨終之際,父親看到一個女人在神視中告訴他用木製造一個十字架,並樹立在附近的一個小山崗上。父親於是做了,正當他歸家的時候,看見他的女兒已經痊癒,站在家門口等候着父親回來。自此,當地人便開始將他們的願望伴隨著十字架帶到這山崗祈禱,祈求得到天主俯允。
事實上,根據歷史文件記載,在1831及1863年,當時的波蘭和立陶宛兩個地方為脫離俄羅斯帝國而起義,雖然沒有成功,但十字架山就成為了紀念陣亡士兵的地方,他們的家屬和悼念的人帶着十字架來到這山崗,為保護家園而喪命的人祈禱,並祈求和平。在二戰時期,立陶宛再次被蘇聯佔領。在蘇聯政府統治期間,宗教被禁止,政府曾三次想毀掉這象徵和平與信仰的十字架山,又對帶十字架到那裏的人罰款,甚至監禁,但即便有保安巡邏,立陶宛人仍繼續偷偷地冒着危險將十字架帶到那裏,表達自己對於國家和宗教信仰的忠貞。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曾經在1993年到訪波羅的海三國,並前往十字架山停留作祈禱,現時十字架山上有一塊石碑,雕刻着當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所說的話:「感謝你們,立陶宛人,因為這座十字架山向歐洲國家和全世界見證了這塊土地上人民的信仰。」
在聖週五、耶穌受難日紀念的日子上,去介紹這個「景點」好像與我們的信仰主題毫無關連,甚至有點「離題」。但十字架山所在的國家,可說是那片東歐大地的一個精神象徵,人們插上每一個十字苦像,都代表着信德與希望。
現時立陶宛鄰國烏克蘭正受到戰火摧殘,教宗方濟各上主日(10日)主持聖枝主日時,不忘俄烏戰事下的平民,並呼籲執政者在復活節休戰。在今天耶穌受難日的紀念上,我們除了默想耶穌苦難對我們的意義,也讓我們放下各人的「自我」、自身的痛苦,放眼烏克蘭及其他戰爭中、政局不穩的兄弟姊妹祈禱,願他們重獲平安之餘,也願他們也將當下的痛苦,奉獻給十字架上的耶穌。因為,我們都需要知道痛苦的真正價值,就是能讓我們成聖,以光榮在天大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