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
乙年常年期第廿九主日
隨着我們邁向這個禮儀年的結束,禮儀讓我們再回頭看看門徒之道。我們的忠信,可讓我們盼望甚麼樣的賞報?這問題的答案可見於這位默西亞的特質。禮儀藉今天的讀經為我們呈現出兩個圖像:一)天主的受苦之僕,和;二)受苦的大司祭。既然我們要跟隨耶穌的步伐,我們就要跟隨到底。
在我們開始追隨耶穌,堅定不移地承諾我們在聖洗聖事禮儀中棄絕罪惡並在聖神引領下生活,我們這樣做通常是因為心中的意願。驅使我們走這一步的,是天主的愛,而不是對賞報的渴望。然而,在我們開始背起這決定的十字架一段時間後,我們意識到我們的承諾背後牽涉到幾多生命的改變的時候,我們開始會疑惑,究竟這一切是否值得。我們可以從跟隨基督的這個決定中獲得甚麼好處?我們到底會得到些甚麼?我們知道我們會得到天主慷慨的祝福,我們將可在耶穌已去為我們預備的地方居住。不過,尤其如果在一路上我們付出了一些重大的犧牲時,難道渴望獲得再多一點也有錯嗎?
看來,耶穌最親密的門徒之中的兩人可能也有同樣的想法。這對兄弟屬於耶穌的內室弟子。他們已位居特定的位置。他們二人,以及伯多祿,可親眼目睹耶穌在山上改變容貌(如見谷9:2–8)。某程度上,他們所想要的,天主早已賜給他們了。
得到的愈多,要付出的也應格外多。我們與耶穌愈是親密,我們便愈應肖似祂。雅各伯和若望要求得到尊榮的位置,即那些只留給身賦權力的人的位置。耶穌並沒有否認,他們將會獲授這樣的權力。祂對他們保證,他們將享有特別為他們預留的位置。可是,耶穌對這些特別位置的說明,卻遠超這對兄弟的預期。在天主的國度中,大的,即那些對他人行使權力的,必須成為其餘所有人的僕人。父母、師長、公務人員、各行各業的管理人員,當然包括牧民工作的領袖,他們都必須讓自己成為僕人,正如耶穌也是來服侍人的。
然而,要強調的是,所謂做僕人,並非僅僅是落手落腳做事情。這裏所謂服侍人的真正意義,在於懷着關愛的心來注視別人,從對方的角度出發,設想對方的需要,然後盡力協助。可以說,成為僕人的第一步,包括外在行為上去主動迎接別人,以及在心內真誠地接納別人。欠缺了這兩點,不管我們自顧自地落手落腳做得再多,也是徒然。
我們除了在擔當領袖位置的時候應以基督為榜樣之外,在我們面對困苦時也同樣應以祂為榜樣。我們都將喝祂的那受苦之杯,並領受祂死亡的洗禮。隨着我們日漸親近這位把自己生命交出作為罪的贖價的基督,我們慢慢會發現,我們自己也需要作出自我犧牲。換句話說,每當我們遭遇厄運,尤其是來自我們追隨耶穌的承諾而來的厄運時,我們應以耶穌為榜樣。祂明白我們的軟弱,與我們一同受苦。正正因此,我們才可以祂為榜樣,從祂身上獲得力量,並因祂的仁慈而心懷盼望。
這思想,正正是教宗本篤十六世用來開始他的通諭——《在希望中得救:論基督徒的希望》:「聖保祿對羅馬人說:『我們的得救在於希望』(羅8:24),這句話也是對我們說的。根據基督的信仰,『救贖』——得救——不僅是一項已知事實。救贖給了我們,意味着我們獲得了希望,可靠的希望,由於希望我們可以面對現在:即使現在是艱難的,假如它導向一個目標,是可以度過和土接受的,假如是相當遠大的目標,就值得每天去努力」(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