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芷芬
「至於你,當你祈禱時,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禱;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瑪6:6)要領略箇中的變化,我懷着一份渴望進入我的內室,在父面前如實地回顧生活中的感恩與不感恩。
鏡頭帶我回到在路加福音記載的撒瑪黎雅人的故事:「但有一個撒瑪黎雅人,路過他那裡,一看見就動了憐憫的心,遂上前,在他的傷處注上油與酒,包紮好了,又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把他帶到客店裡,小心照料他。」(路10:33-34)
耶穌就是那個「動了憐憫」的撒瑪黎雅人,用最細緻的心在我的傷處注上油和酒,小心翼翼地照料我。記得有次到醫院與護士確認一個小手術的日期,回家途中不期然地擔心起來。在醫生眼中,這是個小手術,但是,手術中會否有其他的併發症?是否能很快地恢復過來?我對身體的信任度很低,為不確定的未來苦惱。就在不感恩的片段中,慈愛的主已派了一位猶如撒瑪黎雅人的使者,「上前」協助我經驗這不安的事件,這位使者兼同伴以他的臨在、聆聽及支持陪伴着我接觸內裏的擔憂。
在「內觀」祈禱中,我感到這份不安藏在胸膛的位置。我慢慢看到一個圖像,是一些密密麻麻的黑點,匯聚成一支支猶如插在鮑魚擦上的針。我讓這圖像停留在那兒,讓聖神自由地引領。漸漸地,我看到圖像漸漸地轉化成一個聖體皓光,發出神聖的光輝,在身體內閃爍。耳邊響起這句話:「這是我的身體!」基督的身體就住在我的有限驅體,祂的完滿充實着我,這份愛的意識使我發現基督渴望充滿我和醫治我。
在結束祈禱前,我看到穿上白袍、頭帶刺冠的基督坐在木製的寶座上。我好奇地問:「祢是君王,為何不坐在鑲嵌寶石的寶座上?」祂答說:「世界仍受苦,我也在受苦中。儘管如此,我以慈悲的目光注視它。妳也以慈悲的目光注視妳的身體吧。」祂的說話多麽有力地重整我的心態!若然以自我的目光看待,我看到的是無止境的黑暗。若然連同基督的目光去看這受苦的身體,甚或是萬事萬物,全新的力量再度燃起,像是信望愛的三德雀躍地舞動。
我感謝在我身體內的基督,再次告訴我身體的意識與人性的成長息息相關,正如榮格在《尋找靈魂的現代人》寫道:「靈性原是活生生的內在身體,而身體則是活生生的靈性外顯,兩者似二而一。如果我們能認出這奧妙的事實,便不難明瞭,為何身體是我們超越當前意識層次的關鍵所在。」
主,祢曾說:「誰愛我,必遵守我的話,我父也必愛他,我們要到他那裡去,並要在他那裡作我們的住所。」(若14:23)感謝祢願意在我的身體中作祢的住所,無條件地分享祢的慈悲,讓我在不感恩的生命片段中有能力經驗到祢滿溢愛的恩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