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iena
延遲一年的日本東京奧運,上週日晚正式落幕,疫情下的奧運,令各國人民都在電視前及社交網絡,為運動健兒打氣、加油。相信許多人都知道,各國運動員為凖備這四年一度的體壇盛事,天天訓練、每分每秒的奮鬥,在飲食與生活的細節上謹慎而行,為的就是在賽場上將自己最好的一面,盡力發揮出來。
金牌、獎牌,為運動員來說,是極大的殊榮,能為家國掙光。不過,在運動員比賽的過程中,學習與享受比賽的過程,也是應有的健康態度。退一步來看,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有一個獎牌,也就是我們人類生存的目標。
筆者曾經是一名泳手,是香港一所學校的泳隊一員,所以也嚐過高峰每天訓練數次的經歷。清晨五時許便起床、六時回到學校,跳進池中熱身;下午放學後,先進行體能訓練,才到泳池訓練;簡單的晚飯後繼續訓練至九時許,才回家休息。這已非香港代表隊的生活,可想而知,職業運動員的生涯有多克苦、勤奮。不過,每名真正熱愛、熱衷於運動生涯的職業運動員來說,他們選擇這種生活的方式,也是一種享受。
若以信仰的幅度來看,每名基督徒的金牌又是甚麼呢?在我們的信仰認知中,那便是「成聖自己,聖化他人,轉化世界」,換句話說,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透過每天的生活中,讓自己、身邊的人和事,以至整個世界,都能呈獻給天主,讓我們與近人得以來日進入天國。成聖就是所有被召喚領洗的人的最終目標,仰賴天主的恩寵與協助,到達天國。
成聖不是神父修女們的責任,而是每名教友的責任,有如運動健兒在賽場上為得獎牌而奮鬥。教宗方濟各在2017年6月21日的公開接見活動中,提到成聖的捷徑:「[成聖]意味着你必須善盡每天的本份:祈禱、工作,以及看顧子女。你要本著向天主開放的心靈做這一切,好讓你的工作即使在患病和痛苦時,或是在困難中,也向天主開放。這樣一來,你就能成聖。」
作為教友、作為平信徒,我們都是在這個俗世中生活、成聖,這也是我們每名基督徒的「比賽」,而我們的競爭對手,並不是身邊的人,而是我們自己以及心中的魔鬼——因魔鬼無處不在,並透過各種大事和小事,將我們遠離天主。
運動員的奮鬥
運動員不屈不撓的精神,全因他們有一份奮鬥的決心。猶記起,有一次告解後,神父給我的補贖是每天抽半小時運動,持續一星期。是的,不是抽半小時「祈禱」,而是抽半小時「運動」。當時我很好奇,便問神父為何,他答道:「因為你要從今次罪過中起來,是需要更大的決心,所以你這星期要每天運動去磨練你的堅毅與決心。」當時聽到,讓我回想起小時間習訓的日子,也頓時感到慚愧——現在成年的我,決心實在不如20年前的我呢!
實在的,「奮鬥」和「決心」這兩個詞????,也能放進我們每天的省察名單當中,因為我們都可以利用這兩個詞????,去反思一天的內修生活。有天偶爾看到一篇文章,指出內修生活的重要性。文章引述聖施禮華的教導,成聖的關鍵就是時常知錯能改;聖人說:「不要氣餒——內修生活需要日新又新。你們可在自己的內心看到,正如我也是一樣,我們需要不斷奮鬥……這就是我們在此世的命運:要奮鬥,為了愛,直至最後一刻。Deo gratias——感謝天主!」
奮鬥,是為了我們活得更好,以迎接將來;而我們最終的終點,就是天國。但我們若要衝線,需要在小事情及內修生活上奮鬥,即使跌倒也不用害怕,每天重新開始、在告解後重新站起來,然後再出發。這樣,我們才能在神修生活上擦出新的記錄,並摘下天主為我們各人準備好的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