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
聖母升天節
在西方教會傳統中,今天這節日所慶祝的,是瑪利亞被提升天(assumption);至於在東方傳統,則是紀念瑪利亞的安眠(dormition)。然而,禮儀所訂的聖經選讀卻邀請我們去默想瑪利亞在我們的救贖的奧蹟中所扮演的角色。無論我們尊敬她的任何一個方面,其實都指向她的兒子。瑪利亞與她的孩兒之間密不可分的間係,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也有所說明:「榮福童貞以其和聖子救主相契而身為天主母的這一恩賜和職分,又以其特別享有的恩寵及職分而和教會有密切聯繫。依聖盎博的意見,天主的母親,因其信德、愛德及與基督完美結合的理由,是教會的典型」(《教會憲章》〔1964年〕第63號)。
所謂「教會的典型」,《天主教教理》為我們作出闡釋:「由於童貞瑪利亞完全接受天父的旨意,即其聖子的救贖工程以及聖神的整個活動,她成了教會信德與愛德的模範。因此,她被『尊為教會最崇高、最卓越的成員』,她甚至是教會『典型』(typus)的實現。」(第967號)。
回到禮儀選讀。多個世紀而來,對聖母瑪利亞的各個敬禮都多少取其發源地的文化元素來以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有時候,人們會以一個謙卑的農村少女來描繪她;別的時候,人們把她繪畫成一位皇后,身穿紫金袍,母儀天下。當然,瑪利亞最為人熟知的形象,莫過於作為一位母親,有她的兒子在旁。正如神學家要用不同的神學角度來理解和說明基督究竟是誰,他們同樣也為了理解和說明聖母而發展出不少形象。最震攝人心的,莫過於取材自《默示錄》中的「天上的女人」。而這形象之所以會被用在聖母身上,全因為耶穌本身就是整個宇宙、整個世界的意義。
既然我們是在這個聖母的節日中聆聽這段聖經章節,我們自然就按聖母論的角度來解讀。這位天上的女人——按我們現在的解讀就是瑪利亞——誕下她的兒子,祂就是要統治萬邦的那位。神視中的各元素也從而獲賦予意義;譬如:巨龍與她孩兒之間的仇恨,使我們記起伊甸園中蛇與元初女人的後裔之間的仇恨。由此來看,這次把天上的瑪利亞置於天主救恩計劃的最開端。換言之,禮儀藉今天節日的讀經宣告:瑪利亞在完成了她在這計劃中的部分後,勝利地回到天上去。
這節日的福音選讀則以一個非常不同的角度來描繪瑪利亞。在《路加福音》中,她只是個簡單的農村女子,希望服侍另一位農村婦女。可是,在這個謙遜畫面底下的,卻是放在她口說出的話所帶出的宏大願景。這是來自以色列——猶太信仰中的先知傳統對社會現狀的批判。瑪利亞所宣告的,是天主將帶來世界強弱富窮顛倒的大喜訊。人類世界的利益和階級架構將要完全顛倒。一無所有的人和有需要的人將會經驗到天主的美善。瑪利亞並沒有妄想自己會完成這件大事。事實上,完成這一切的,是她當時所懷着的兒子。再一次,瑪利亞的偉大,其實是反映出她將要誕下的天主子的偉大:祂就是救恩的初果;祂就是那贏得了天主國的勝利者。瑪利亞在這次勝利中的部分就在於她把基督生在世上,並把祂教養成人。
既然瑪利亞不單與基督,也與教會、與我們密不可分,那麼,她的升天自然對我們來說也意義重大。換句話說,今天的節日,從深層的信仰甚或神學角度來說,就是慶祝人類命運的終局並非死亡,而是(永恆的)生命。正如《教理》所言:「榮福童貞的升天,是奇妙地分享聖子的復活,也是其他基督徒復活的先聲」(966)。更甚者,從這數個主日以來禮儀探討感恩(聖體)聖事即永生之糧的脈絡來理解,禮儀告訴我們:感恩祭就是我們每個人邁向升天(assumption)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