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oshua Un
暑假將至,過往在疫情發生前,大家都會在籌備旅行。教友更會考慮參加朝聖團,因為它既滿足了旅行的需求,又能加深對信仰的認識,一舉兩得。那麼「朝聖」只是在「旅行」的表面上,塗上一層「信仰」的色彩嗎?朝聖是一趟心靈的旅程嗎?若是,那麼為甚麼需要到「朝聖地」?無信仰的人到「朝聖地」是朝聖嗎?抑或是,教友前往朝聖地就等於朝聖呢?這連串的問題無論在學術上,或是教會內,都被討論。在接下來的幾篇文章中,筆者希望結合自身的經驗和學術上研究的成果,給大家一個認識「朝聖」的新角度。
「朝聖」一詞從保祿和伯多祿的書信當中就已經出現。初期教會在三至四世紀開始就有朝聖者,結隊從歐洲前往聖地(以色列)朝聖。有的是為了學習東方隱修生活,有的是為了認識信仰的起源地。也有一部分是貴族寡婦的移居活動,並在當地修建聖堂。另有像聖人熱羅尼莫,翻譯聖經。他們把當時聖地的生活和禮儀活動等,用書信和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來,留存至此。細心查閱初期教父的書信時,也會發現他們對朝聖持有不同的理解。教會日益發展,朝聖地不只局限於聖地,甚至朝聖也成為了一個補贖的方式。英國的文學著作《Canterbury Tales》就記錄了這一類的朝聖。直至近代英國商人Thomas Cook的出現,旅行變得容易了,朝聖亦隨之普遍。若你細心發現,「朝聖」一詞隨着歷史的推進,不斷地變化,甚至越來越世俗化。所以,究竟我們要繼續把持着歷史的解釋,或是接受當下的看法呢?
朝聖不只是一個定義,而是一個時時與信仰和人聯繫着的一個旅程。它既可以是一趟心靈的旅程,但亦是一趟實在的遠足。若用社會科學的方法去收集數據然後分析朝聖是甚麼,然後嘗試得出一個結論:「朝聖與信仰可以無關。」這實在愚昧!因為這些分析忽略了一個關係,那就是朝聖對人的呈現和人對朝聖的多樣的認知。朝聖離不開朝聖者,觀察朝聖者也不能離開朝聖地本身的特質。至少我們需要知道,朝聖者能理解「朝聖」有幾多。
不妨質疑自己,究竟我認識的朝聖是甚麼?我為甚麼要參加朝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