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芷芬
「看見嗎?你自己就是一份恩賜!」老師在生命課上的一句話,不斷在耳邊迴響著。了解自己或改變自己真的不容易!半年前的一個早上,主透過一件事恩賜我一份認識自己的禮物。
當天彌撒後,滿心歡喜地拿了一份新鮮出爐的報紙,期待為靜修院的專欄做「開幕禮」。重溫一遍時,發現專欄名字有點不對勁。啊!我把「莊田」打成「莊園」! 校對了多次,為何都是看漏了?為何那麼不小心? 自責的聲音隨之而來,認為自己不達標,煩惱的情緒越來越強烈。我卡在缺失之中,對自己耿耿於懷。
在《意識省察——改變一天的15分鐘祈禱》一書,馬克神父寫道:「生命中總有一些小小的真相存在於意識層面下,就是那些你沒有認出來、或是沒有承認的事物。就我來說,這些隱藏的事實通常是(但不總是)痛苦而難以接受的真相……省察就是要試著深入我們的思想、情緒、行為、動機,揭開一、兩個尚未發覺的、隱藏的真相」(第44頁)。
當我合上眼睛,將心靈眼睛打開時,我看到兒時的自己在努力做好功課及預備測驗,小小的腦袋中想到的只是希望得到師長及家人的掌聲。是的,那時的自己內心總有一份恐懼,害怕交不出好成績就會失去一切。「若然做不好,他們會對我不瞅不睬嗎?」因此總要全力以赴,不容有失。在這個成人的世界裡,或許,我存在的價值就只是成人世界的一張成績表吧。害怕不能達標,慢慢成為了自己的習氣。
當被這份心情盤踞著時,我不期然去尋求那位慈愛的天主,向祂傾訴此刻心中沸騰翻攪的感覺,也渴望感受祂給我的回應。祈禱中,主的聲音柔和親切,祂說:「莊田和莊園兩個名字都很好,聆聽一下內心,看看哪個妳覺得最適合,重要的是邀請更多人來到此地與我談心。」隱約中,我看到主就在那裡張開雙手,看著受了傷的芷芬一拐一拐的走向祂。就如「浪子回頭」故事中的父親一樣,毫不在乎我錯失了甚麽,只渴望我投入祂的懷中。祂在乎的是芷芬,而不是芷芬所做的一切!
生命中一直最困擾自己的就是害怕關係的斷裂。當覺察到自己極有限的能力時,更令自己習慣了戰戰兢兢地生活,害怕犯錯而失去了值得珍惜的連結。與人連結,就是自己生命中一個很重要部份,而與主連結更是自己最深層的渴望,在主面前,一切成就都只是臉上的化妝而已!我聽到祂慈愛地說:「不須要做一個完美的芷芬才能與我連結在一起。」胸中的壓迫感開始逐漸散開,隨之而來是一份自在與輕盈。主邀請我停留在那裡,讓那份發現的喜悅好好地成為滋養自己的力量。或許,我也從來沒有真實地去欣賞這個沒有化妝的自己,沒有好好地與這個沒有修飾的芷芬連結。就讓我寧靜地回到此時此刻,簡單地從身體的呼吸開始。
「他醫治了心靈破碎的人,也親自包紮了他的傷痕」(聖詠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