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神學】(113)禮儀和文化如何互相交流?

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文化,按我們一般的理解,是源自人性活動,而禮儀是天主聖三的工作。但是,禮儀,也涉及人,因此,文化和禮儀兩者的交流是必然會發生的。

基於這個原因,在一個天主教會內的不同地區區域中,我們會找到不同的禮儀儀式。「禮儀中所慶祝的奧跡是唯一的,但慶祝的形式卻是多元的」(《天主教教理》第1200點)。

這些慶祝的形式,這些儀式是怎樣的?

「教會目前應用的各禮儀傳統或儀式有拉丁禮(主要是羅馬的儀式,但亦有某些地方教會的儀式,如安博[米蘭]的儀式、或一些修會的儀式)以及拜占廷(Byzantine)禮、亞歷山大(Alexandrian)禮或科普替(Coptic)禮、敘利亞(Syriac)禮、亞美尼亞(Armenian)禮、瑪洛尼(Maronite)禮和加色丁(Chaldean)禮。『神聖公會議,忠於傳統,鄭重聲明,慈母聖教會以同等的權利和地位,看待所有合法認可的禮儀,願其保存於後世,並能全面發展』(梵二,《禮儀憲章》第40點)」(《天主教教理》第1203點)。

這些儀式如何誕生的?

一方面,「基督奧跡的豐饒是如此深不可測,任何禮儀傳統都無法予以完全表達」(《天主教教理》第1201點)。因此,要表達同一奧蹟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方式。

另一方面,「地域和文化相同的各個教會,共同透過具有特殊文化風格的表達方式,慶祝基督的奧跡;也就是在『信德寶庫』(弟後1:14)的傳統上、禮儀的象徵上、弟兄共融的組織上、對奧跡的神學理解上、及多元的聖德模式上,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教會是至公的,因此,能將各文化中一切的真正豐饒予以淨化之後,並將之整合於她唯一的奧跡中(參閱《教會》教義憲章,第23點;《大公主義》第4點)(《天主教教理》第1202點)。

因此,文化成為救恩和成聖的工具,正如耶穌基督使用祂的人性作為工具來救贖和聖化我們。「千千萬萬的天主子女,偕同並藉着他們那已被基督提昇和聖化的文化,走到天父面前,並在同一的聖神內光榮祂 」(《天主教教理》第1204點)。

當禮儀要適應特定文化時,我們需要留意甚麼?

第一,我們需要知道甚麼是可以改變的和甚麼是必須保留的。《天主教教理》第1205點教導我們:「在禮儀中,尤其在聖事禮儀中,含有不能改變的成分,那是由天主所建立的,並由教會保管。然而,禮儀也含有可變的成分;教會有權,甚至有時也有義務加以改變,以適應最近接受福音的各民族文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二十五周年》,第16點;參閱《禮儀憲章》第21點)」。因此,她宣稱說:「禮儀慶典勉力以教會所在地的人民的文化來表達,這是適當的做法;但不可屈就於文化之下。從另一角度看,禮儀本身也能產生並塑造文化」(《天主教教理》第1207點)。

第二,《天主教教理》第1206點教導我們:「在適應不同文化時,要求心靈的皈依,且在必要時,要放棄一切有違大公信仰的積習」(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二十五周年》)。

我們在開始時已經說過文化源自人性活動,但因為禮儀涉及人,「禮儀本身也能產生並塑造文化」(《天主教教理》第1207點)。這些文化因此得到淨化,提升到超性的層面,使成為神聖的。它們成為遵循愛的金科玉律而活的文化。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