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龐保頤
在前面的章節裡,我們談到了天主教的著名人物,諸如聖亞大納修(St Athanasius)、聖奧斯定(St Augustine)、聖亞豐索(St Alphonsus),劉易斯(C.S Lewis)等……這些人物對一般天主教徒來說,或多或少肯定都非常熟悉。在這裡,我想談一談另一位天主教神修大師,他的才華在意大利是眾所周知,可令人遺憾的是,在此地以外的人對他卻知之甚微:迪沃.巴爾索蒂(Divo Barsotti,1914-2006)。
他既是一名神父,也是一位非常多產的作家,更是一位神修大師,實在期待他的一些傑作能很快以英文和中文出版。不過,翻譯其作品的過程將會很漫長,因為說的是成千上萬頁的紙稿、數百本書、神修操練、信件等等。儘管如此,迪沃.巴爾索蒂仍值得廣為人知。我們在這裡要特別介紹他的其中一部作品,由聖保祿出版社(Edizioni San Paolo)於2010年出版的《聖詠概論》(Introduzione ai Salmi)。書裡可以找到我們介紹其他作者時所談論過的一些主題,亦可以找到另一些特殊的主題。此書大致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巴爾索蒂向我們介紹「聖詠世界」;第二部分,他提出了穿越聖詠本身的途徑。基於本文的目的,我們僅參考第一部分。
迪沃.巴爾索蒂在一開首就告訴我們,教會有一個原因要我們熟悉《聖詠集》:「現在教會比我們所有人都更清楚,我們的生命最終不是由教會訓導和教義來支撐的,而是必需的祈禱生活——這樣,教會應向我們建議聖保祿書信或福音(作為每日的祈禱)。我們最深層次的生命不是順從教義,也不是服從法律:最重要的是活出救恩,是一種「關係」,天主與我們的關係,也是我們與祂的關係。人子真實的話語就是導向他人的話語。」
巴爾索蒂在一開始就定下了基調:訓導和教義很重要,但我們生命的最深層必然是祈禱。巴爾索蒂在另一本關於聖方濟.亞西西(Saint Francis of Assisi)的書中也提出了這個想法,說不必討論聖人的祈禱方式,因為他自己本身就是禱告、是活生生的祈禱。
因為到了最後,我們的生命終究是一種關係,所以天主賜給我們聖詠,當中的禱告代表了廣泛屬靈的和人類的情感與情緒;我們可以利用(聖詠中的)這些話語,與祂說話,但更重要的,祂亦籨中與我們說話。「天主用我們軟弱的言語、貧乏的言詞、卑微的言語彰顯了自己。」
巴爾索蒂所提出的,是很美麗的,天主在道成肉身之前,想成為出自我們口舌的言語:「因此,他不僅是在十字架上的一個人,而是在你嘴唇上痛苦的喊聲,更是你心中爆發成歌曲的喜悅。」聖詠的救恩戲劇性呈現,在每個時刻都觸動着人的生命,就像天主希望與我們保持真實的關係,就像我們已經在我們存在的最深處有了這種關係。這終究是一種愛的關係,我們用作溝通的工具,而這祈禱應是以歌唱方式來進行。
音樂、聖樂,是我們可以用來與天主溝通的最高形式,因為唱歌時能賦予字詞新的含義,從日常的運用中保全了它們。這就是為何聖樂必須是天主教禮儀所獨有,而非模仿商業模式的原因。
再回到巴爾索蒂的書,他對語言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見解。他說,我們有三種語系,東方語系是通過圖像(pittorica)來溝通;閃米特語、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表達的是意志的力量,而西方語系則是思想的語言:「使用意大利語、法語、英語、德語、俄語,實質上是思考的意思。不過,對中國人而言,『說話』與思考並沒有嚴格的關係,它是與視覺相關:[一個人]善於將圖像連上關係。書寫也與繪畫相似。事實上,中國人最美的畫就是他的書法,每個字都是一個圖像。話語不是由意念的邏輯鏈來形成的,而是由圖像的關係來塑造,猶如在作畫。這也許解釋了在日本或華人地區的人要理解我們的神學有一定難度的原因。因為那是一種純粹概念性的語言。他是需要看到。」
需要指出的是,巴爾索蒂熱愛東方文化,他特別喜歡日本,並曾到香港和澳門訪問和傳教。因此,巴爾索蒂所說的,是出於對這些文化的熱愛和由衷的尊重。他想表達的是,我們的教育取決於我們使用的語言。
因此,就《聖詠集》而言,我們需要理解一種不屬於我們的語言,並且在巴爾索蒂在之前解釋過的意義上是不邏輯的,也與東方語系不同:「閃米特語表達動作的純力量。它是起源且像生命般直接。西方詩歌不是表達人類即時動作的情感。它需要記憶,需要傾瀉情感;理性干預了和排解了詩人的情感。這詩歌具有一定的純淨,內在的平靜,以某種方式遠觀事物;感覺得到了淨化,但力量卻減弱了。這與《聖詠集》的詩歌不同:它們是正在散開的爆發字詞,它是基本的語言;而字詞是動作。這是神秘主義者的語言。因此,閃米特語具有最崇高的宗教經驗。」我相信很多人會不同意和有不同意見,這是正常的。不過,我認為對巴爾索蒂的評論,確實值得思考和細味。
巴爾索蒂的書實在有太多值得提及的內容,以至需要一整本書來評論他的論述。這確實是一本富有神修洞見的書。但在結束本章之前,我需要提到一點——巴爾索蒂曾說過:「如果《聖詠集》是人的話語,那麼,確實沒有哪本書能更好地描述人類生命的苦難和悲劇,也是救恩的戲劇。」哇,我認為這真的很有力……且真確。聖詠並不是對我們的禱告發出安慰的收據,而是深入生命,那是一場救恩的戲劇,其中有善與惡兩股力量相互鬥爭。我們常希望見到宗教只是生命的一種慰藉,當然它也有慰藉,但聖詠告訴我們,只有當我們接受生命時,宗教才能安慰我們。它們給了上述鬥爭的戲劇性呈現,向我們講述了掙扎、喜悅、悲劇、讚美,以及我們在塵世間所經歷的各種情緒與感覺。這就是為甚麼巴爾索蒂給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名言:「祈禱的規則就是聖詠:每一個祈禱都只是在重複它們。」這就是為何教會明智地在禮儀中如此廣泛地使用聖詠,並且從一開始就這樣做。因為它們是衡量祈禱成效的真正標準。它們是天主的話語,也是人的話語。當有人純粹因為覺得它們「更加個人」而鼓勵大家在禮儀中使用文字,這是非常錯誤的。沒有甚麼比聖詠更個人的了,因為它們是上主親自默啟,各自最深層生命中的上主。
我希望在不久將來,巴爾索蒂的書可以更多語種面向更多的讀者,因為他的屬靈洞見和靈修生活,不僅對他的學生很重要,對整個天主教會也同樣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