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何紹玲 禮儀改革帶給教會其中一份恩賜,便是更能全面地使用聖經。《禮儀》憲章(Sacrosanctum Concilium,下稱SC)表明:「為給信友們準備更豐盛的天主言語的餐桌,應該敞開聖經的寶庫,以便使教友們,在規定的年限內,能夠讀到聖經的重要部分。」(SC 51)。彌撒中的讀經是循環式,給信友們很多默禱的靈感,從而對天主聖言理解更深、更能融入。 羅馬彌撒經本(第三版)的奉獻禮儀指出「信眾們透過奉獻來表達他們全心全意參與,呈獻餅酒或其他獻儀,以缓解教會的需要和濟貧。」奉獻禮的「其他奉獻」,提醒教友有關《教會》教義憲章(Lumen Gentium,34)的教誨,就是「他們的一切工作、祈禱、傳教活動、夫婦及家庭生活、每天的辛勞、身心的消遣等等,如果是因聖神而作的,甚至忍受生活的艱苦,都會變成精神的祭品,經耶穌基督而為天父所悅納(參閱伯前2:5)。」憲章繼續解釋:「在舉行彌撒時,與主的聖體,虔誠地奉獻給天父。這樣以敬天主的資格,處處表現聖德,教友們便為天主聖化世界。」 有人可能會問:「改革是否已完成並忠實執行?」
文:吳志濠 大家好,我是一名任教宗教科的老師。前一陣子,本人有幸跟隨學校到訪台灣與當地的著名學府交流數天。雖然只是短短數天的交流,但異地的情懷卻帶來了不少深刻的體會。以下是本人在旅途中的一些所見所聞。 今次來到台灣交流是一個很「貼地」的體驗。以往很少有機會來到台灣,所以對它的認識並不多。雖然只是匆匆五天,但難得的是旅程中有大量的機會和當地的老百姓、學生和老師等等面對面交談 ,發現當地人和澳門人有不少的差異。就是因為兩地存在明顯的差異,所以當地實在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這也是我認為我們科組選擇到台灣考察的主要原因之一。
文:阮美芬修女 在準初學院的蜜月期,生活充滿平安與喜樂,每天學習適應修院的生活——嚴謹有序的作息時間及生活方式(50年前,還是梵二前的方式!)為我最難適應的是完全守靜默,每當需要與另一位修女談話,就要到樓梯間指定的地方低聲交談,任何其他地方都是不許談話的,與修女碰面時也不會打招呼。剛開始時,遇見修女,雖然不能作聲,我都會以微笑點頭打招呼,但對方竟然没有反應,眼光投向地上,匆忙擦身而過,使我驚愕不已,我腦海產生了疑問:「難道修道生活是這樣的嗎?我曉得的方濟喜樂及友愛生活在哪裡?」令我不安的另一現象,就是我們不可以問問題或表達自已的想法,衹是服從。習慣了思考分析、籌劃及以不同方式去辦事的我,特別難適應。在進修會前,我曾聽過絕對服從和嚴守靜默,但到要在生活中實踐時就要求我以信德、為愛天主而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