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和第九誡:毋行邪淫;毋貪他人妻
朝聖者及遊客見證「出聖相」初九踏上耶穌苦難之路 (本報訊)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苦難善耶穌(俗稱大耶穌)聖像出遊,於每年四旬期第一主日前夕及正日舉。今年四旬期開始「撞正」農曆新春,內地黃金周使澳門迎來136萬人次,日均接近17萬人次。當中不乏來自香港及鄰近地區的教友,特地前來澳門,參與一年一度「出大耶穌」的盛事。 耶穌五傷瞻禮日 在澳門的禮儀年曆中,四旬期首主日前夕(上週六,2月17日)為耶穌五傷瞻禮日,教區首牧李斌生主教當天早上於崗項聖奧斯定堂主持耶穌五傷瞻禮彌撒、苦難善耶穌會神師劉炎新神父共祭。李主教在講道中指出,我們要透過「瞻仰」和「凝望」,去明白耶穌五傷瞻禮的意義。他說,今天廿一世紀中,帶着五傷的苦難耶穌仍然存在,而我們每個人都總會有不同的傷痕:「這個世界實在有許多的傷痕,藉着主耶穌基督的五傷,我們觸摸祂,以愛去撫摸祂,我們能在充滿傷痕的世界中發現活生生的天主。」 主教續解釋,多默觸摸到耶穌的傷痕,但並不是證實耶穌真正的復活,而是呼喊「我主,我的天主」,意即多默的信仰不只是相信耶穌的復活,而是深信這位「主」就是天主、就是神:「主耶穌復活後,不需要有傷痕,但祂願意仍然懷着這些傷痕並顯現給門徒……身處現代的我們,不能像多默一樣親身觸摸耶穌的傷痕,但要如何找到耶穌基督的傷痕?我們能在祈禱、守齋、仁愛的善工中,找到耶穌基督的傷痕。」主教鼓勵信友,要特別在四旬期幫助有需要的人,在肉身和靈魂上幫助他們,因為種種的需求就是耶穌在現世的傷痕。 李主教引用教宗方濟各的四旬期文告指出,四旬期是一段行動的時期,要停下來祈禱、 領受天主的聖言,而祈禱、守齋和愛德工作並非彼此不相連,相反地,三者互相有聯繫,是開放和空虛自己的行動,如此便能拋棄那些壓抑自己的偶像。四旬期能幫助我們發現默觀的層面。 主教寄語各教友,要藉着苦難善耶穌的敬禮,去瞻仰和凝望耶穌的傷痕,要謙遜地用愛去撫摸和親吻,並以親情和愛去醫治我們現世的各種傷痕:「一個驕傲的人,自以為是神的人,不會凝望着耶穌基督的五傷、不會凝望十字架上的耶穌,更不會發現到身邊的人的傷痕。透過瞻仰所刺透的、藉着參與出遊,藉着苦難善耶穌的苦像,提醒着我們四周有着這些傷痕。」耶穌五傷瞻禮鼓勵我們回到四旬期最基本的概念:將我們雙方放在耶穌基督的肉身、聖傷上:「藉着凝望默想耶穌的五傷,我們自己的傷痕也會被治癒,這也是我們為何要慶祝、光榮耶穌五傷瞻禮的意義。」 四旬期首主日提前彌撒 同日下午,同樣在聖奧斯定堂舉行四旬期第一主日提前彌撒,由柴浩東神父主禮、苦難善耶穌會神師劉炎新神父共祭。劉神父在講道中指出,甲、乙、丙年的福音均記載耶穌受試探,惟馬爾谷不談及耶穌受試探的內容,相反是藉着耶穌受試探的圖像,將天主的慈悲與愛傾注給世人。 劉神父說,耶穌基督在曠野守齋40天,是用40天的時間準備自己,去迎接一件獨特、史無前例的事件,就是耶穌死亡、復活的奧跡:「的確,曠野雖然是魔鬼出現的地方,但同樣也是與天主默默交談之地。」 劉神父續指,在我們的人生旅程中,若我們與耶穌一樣,與天主同在,跟着祂的說話而行,我們便會進入一個很不同的生活,世界亦會有很大的改變:「我們不妨問天主,看到今天的世界會否高興。相信天主看到肯定是不高興的。不同地方都有打仗的情況。人類期望過幸福的生活,但我們都是靠自己。我們站錯邊,我們要站在天主那一邊。」我們要站在天主那邊、依靠天主,去過幸福的生活。 劉神父又引用第二篇讀經指出,洪水是聖洗聖事的預象,而聖洗聖事是「參與耶穌的死亡與復活,所以我們要死於罪惡,死於自己,活於主耶穌基督,勇於跟隨祂,世界才能改變。」四旬期不只是準備自己去迎接主耶穌基督的復活,更重要的是要更新自己, 不論是個人、家庭、團體、教區或社會方面,都需要在內裡有一個更新,容許天主的水潔淨我們的心靈,使我們內心得以淨化,而這水就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所傾流的血和水。劉神父最後鼓勵教友,藉着大耶穌出遊,透過默觀耶穌的苦難,開展我們四旬期應有的教友生活,讓內心有一個真正的轉化,活出天主子女光輝的容貎。 光之遊行 彌撒後先舉行葡文拜苦路,及後再由鮑思高慈幼會何家輝神父出遊前「山園祈禱」的講道。何神父以四旬期首主日的福音指出,在猶太人的思想,猶太人認為曠野是魔鬼居住的地方:「有時候,我們思考各自的生活,在生活中的細節,或多或少都會受到魔鬼的誘惑,與福音中的曠野十分相近。」但是,按照教會的教導,誘惑並不是罪過,而最重要的是對抗誘惑。若我們因為誘惑而跌倒犯罪,那才是真正犯罪;但在生活中,我們活於容易被魔鬼誘惑的環境當中。 何神父強調,我們都需要依賴天主的恩寵,去對抗世間生活上所遇到的一切誘惑。他又以當代科技發達為例,現時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所帶來有好亦有壞的影響:好的,能幫助教育、學習,但同時也能導致人沉醉、難以自拔。神父又引用教宗方濟各主日三鐘經的話:「 即使科技如何進步,虛擬世界如何豐富,不能取代具體愛德的生活與行動。」他邀請在場教友反躬自問,在我們基督徒生活中,有否具體地、落實地實踐愛德。 而這種實踐愛德的方式,不單能推卻誘惑,也是賴着天主的恩寵,使我們更加有力量,在生活當中關心身邊的人,具體地實踐愛德。何神父又強調,四旬期的第一個思想,便是回心轉意,信從天主,並要學習解讀天主恩寵的時刻:「我們剛剛開始了四旬期,現在便是天主恩寵的時刻。四旬期就是要求我們明認天主恩寵的時刻,讓天主的恩寵推動我們,好能歸向祂,真正的悔改、皈依。」 何神父最後邀請教友反思,究竟參與「大耶穌出遊」求的是甚麼。教友們、善會成員們在每年苦難善耶穌九日敬禮當中服務,但只是服務並不足夠,最重要的仍然悔改、皈依。 講道後,劉神父帶領一眾教友誦念祈禱文後,隨即舉行晚間俗稱「光之遊行」的聖像出遊。遊行隊伍由聖奧斯定堂出發,經由崗頂前地、東方斜巷、議事亭前地、羅結地巷、大堂街、最後到達主教座堂。李斌生主教於主教座堂大門恭迎聖像,並由柴浩東神父以葡文講道。當晚出遊由劉炎新神父帶領一眾教友誦念祈禱文後結束,不少教友前往聖堂陪伴聖體中的耶穌及「大耶穌」聖像。 苦難善耶穌出遊 翌日、上主日(18日)下午,主教座堂早已座無虛席。踏入四時正舉行出遊前講道,由鮑思高慈幼會何家輝神父主講。何神父首先恭讀伯多祿前書(伯前3:18-22),帶領教友進行反思。 何神父稱,有不少教友均比較不同教區在聖灰禮儀日守齋的規定:「我們是否明白主教對我們的心意?這個守齋的規定,可見主教記掛我們靈魂的得救,多於我們是否慶祝新年。」 他續指,寬免的意思是「本來應該要做,但因為某些原因而免去做。聖灰瞻禮要守大小齋,都是很表面的意義;守齋深層的意義,在於我們是否因為透過守齋,悔改歸向天主、歸向耶穌基督。」 何神父又指出,許多人都稱自己因為忙碌而不守主日,但透過主日彌撒朝拜天主是最重要的事情,並透過平日的祈禱生活,好能保持對天主有一份純潔的良心:「最重要的是,透過守齋和守主日,有否領受天主的恩寵,去培養對天主有一顆純潔的良心,正如伯多祿前書所指示的一樣。」 他又以九年前21位科普特禮基督徒在利比利亞遭聖戰組織殺害作例 子,稱他們能背棄基督而換取存活的機會,但他們堅持信德,最終被斬首,獲得殉道的榮冠。神父邀請信友反思,他們只要簡單一句背棄信仰,便能獲釋、繼續存活,但他們堅持下去,而這也就是伯多祿前書中所說,他們有一顆「純潔的良心」,也是我們今天的榜樣。 在澳門,沒有出現教難的地方,看似很難活出這份堅持信德的精神;但其實在每天基督徒生活的每個細節當中、在每一個機會上,也能選擇為主作證,這是基督徒的一份使命與磨練:「在各種細節中,就是基督徒靈修的磨練;在細微的生活細節,讓我們一點一滴地累積,去為主作證。去培養一顆為天主的純潔良心。」何神父亦勉勵在場教友,在出遊期間勿只顧着高舉手機「打咭」,而是高舉各自純潔的良心,去陪伴苦難善耶穌一起走過這段苦路。 講道後隨即開始聖像出遊,遊行隊伍先於主教座堂誦念苦路第一處經文,及後由大堂街出發,經羅結地巷落議事亭前地,再途經玫瑰聖母堂、伯多祿局長街、水坑尾街、公教中心、南灣大馬路、聖老楞座堂,最後返回崗頂聖奧斯定堂。出遊路線合共苦路七處,每一處都誦念苦路經文,並有飾演韋羅尼加的少女,手持「耶穌頭像布」詠唱《哀歌》,亦有女童灑花瓣、男童手持刑具,而李斌生主教則沿途手持聖十字架聖木。 港堂區50教友訪澳參與 與往年一樣,今年的「大耶穌」出遊吸引了不少鄰近地區教友前來參與。香港北角聖猶達堂更組織朝聖團,特定訪澳參與是次出遊,該堂四位輔祭更獲安排加入遊行隊伍參與盛事。 輔祭會幹事李采瑩稱,本身是抱着一種探究的心態參與,但最後主動參與拿蠟燭的部分,期間十分緊張:「因為走在聖像前,所以出遊期間十分緊張,怕會做錯事、行錯路,亦擔心自己體力不足。但途中辛苦時,想起耶穌獨力背着十字架,便對自己說『其實我的辛苦只是十分細微』,要堅持下去。」她又稱,抵達終點時十分感動,形容是一個非常難得的體驗。 就讀大學的陳卓希表示,第一次參與感受很深刻,認為澳門的天主教文化十分認真,而今次參與體會到敬禮的氣氛,十分難得:「很欣賞如此多教友願意用三個小時的時間一起拜苦路。我今次拿着十字架,覺得很沉重,但正正體會到原來耶穌基督比我們還要辛苦。所以在出遊期間更加堅持這段路,更重要的是繼續追隨祂。」 另一位輔祭楊逸楓表示,在手持十字架時也有放棄的念頭:「因為路程很長,又沒有休息,但想到耶穌為了我們,祂所受的苦比我們多很多倍,繼而有了一份動力繼續下去。特別在覺得十字架很重、很想放棄時,我感到耶穌好像在我身邊與我一起拿着十字架一樣……看着十字架,不知為何心情有點凝重。」 聖猶達堂約有50位教友,當中包括年長者。教友易則全表示,自己起初只是出於好奇心,因聽說「大耶穌出遊」十分哄動,故特地參與。而自己最大的體會,便是出遊期間聯想起耶穌疲勞但仍為罪人而堅持背負十字架,一直走下去。另一教友梁愉稱,今次不是首次參與,但因第一次參與時「膝蓋不適,沒有行畢全程,今次有堂區安排,與堂區神父、修士及一班兄弟姊妹一齊行,信心也增強不少。而在遊行期間,與眾多教友一起默想主耶穌在苦路所受的痛苦,感受主耶穌對我們的大愛,提醒自己不斷悔改,不斷更新,也是向市民一個福傳的好機會。」
(本報訊)耶穌會林文森執事,已於二零一六年六月二十七日,從本澳教區黎鴻昇主教手中領受司鐸聖職,成為教會司鐸。 是日下午三時三十分,眾信友及約五十位司鐸齊集聖老楞佐堂。聖堂座無虛席,共同為新鐸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