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繼容
讀經八:《致羅馬人書》6:3-11
主題:聖洗聖事的神學
難道你們不知道:我們受過洗歸於基督耶穌的人,就是受洗歸於祂的死亡嗎?我們藉着洗禮已歸於死亡與祂同葬了,為的是基督怎樣藉着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如果我們藉着同祂相似的死亡,已與祂結合,也要藉着同祂相似的復活與祂結合,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舊人已與祂同釘在十字架上了,使那屬罪惡的自我消逝,好叫我們不再作罪惡的奴隸,因為已死的人,便脫離了罪惡。所以,如果我們與基督同死,我們相信也要與祂同生,因為我們知道:基督既從死者中復活,就不再死亡;死亡不再統治祂了,因為祂死,是死於罪惡,僅僅一次;祂活,是活於天主。你們也要這樣看自己是死於罪惡,在基督耶穌內活於天主的人。
解釋:第八篇讀經選自聖保祿宗徒的《致羅馬人書》,這篇新約經書的出現,將我們從舊約有關逾越奧蹟的預象,帶進新約的現實中。即是說,舊約中有關逾越奧蹟的宣講,現在在新約中一一成為事實。聖保祿宗徒透過今晚所讀的《致羅馬人書》6:3-11,為我們簡單地解釋了聖洗聖事的神學。他告訴我們,我們如何透過這件聖事獲得自由:「我們藉着洗禮已歸於死亡與祂同葬了,為的是基督怎樣藉着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舊人已與祂同釘在十字架上了,使那屬罪惡的自我消逝,好叫我們不再作罪惡的奴隸,因為已死的人,便脫離了罪惡」
聖保祿清楚地讓我們看到,聖洗聖事為我們帶來的結果。由於領了洗的人已經和基督同死,所他再也不會受到罪惡的控制。第一位亞當的違命已經被戰勝了,第二位亞當的聽命讓我們不但可以和天主和好,更成為祂的子民,成為一個新的民族,就是教會。現在我們已經真正的和主基督結合在一起,而且這結合會不斷變得更完美,一直到時間終結時,那時我們會和祂圓滿地結合在一起。
基督徒的人生是一個自由的人生,而這個自由的人生只屬於那些從罪惡中被釋放出來的人。不過除非我們今後繼續過一種與我們的基督徒身份相稱的生活,否則這自由很快便會消失。
讀經九:《聖瑪竇福音》28:1-10
主題:天使報告耶穌復活
復活節守夜的福音分甲乙丙三年循環制,都有同一的主題:耶穌的復活。今年甲年所選讀經是聖瑪竇福音28:1-10:
安息日既過,一週的第一天,天快亮時,瑪利亞瑪達肋納和另一個瑪利亞來看墳墓。忽然發生了大地震,因為上主的天使從上天降來,上前把石頭滾開,坐在上面。祂的容貌好像閃電,祂的衣服潔白如雪。看守的人由於怕他,嚇得打顫,變得好像死人一樣。天使對婦女說道:「你們不要害怕!我知道妳們尋找被釘死的耶穌。衪不在這裏,因為衪已經照衪所說的復活了。你們來看看那安放過衪的地方;並且快去對衪的門徒說:衪已經由死者中復活了。看!衪在你們以先往加里肋亞去,在那裏你們要看見衪。看!我已經告訴了妳們。」她們趕快離開墳墓,又恐懼又異常喜樂,跑去報告衪的門徒。忽然,耶穌迎上她們說:「願妳們平安!」她們遂上前抱住耶穌的腳,朝拜了衪。耶穌對她們說:「不要害怕!妳們去,報告我的兄弟,他們往加里肋亞去,他們要在那裏看見我。
解釋:聖瑪竇這段經文先敘述有天使從天上降下,將墳墓的石頭滾開,之後天使向那些來看墳墓的婦女說不要害怕,並告訴她們耶穌不在墳墓中,因為耶穌已經照衪所說的復活了,又叫她們趕快把這消息帶給祂的門徒(1-8節)。之後聖瑪竇講述耶穌如何顯現給那些婦女,祂也叫她們不要害怕,又吩咐她們去把祂已經復活的消息告訴祂的兄弟,要他們前往加里肋亞,他們會在那裏見到祂(9-10節)。
有關耶穌復活的敘述,四部福音都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當那些人們第一次和復活的基督相遇時,都未能立即認出祂來。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在這復活事件中,我們所面對的,不是一具屍體甦醒過來的奇蹟。如果是這樣,那麼這個復活最終和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這情況就相當於那些被診斷為已經死亡的人,後來因為醫術而得以甦醒過來一樣。這世界和我們的人生,都不會因此而有任何改變,只意味着耶穌的復活就有如納因城那位寡婦的兒子(路7:11-17),或瓦依洛的女兒(谷5:22-24, 35-43),和拉匝祿(若11:1-44)等的復活一樣,他們再生活一段或長或短的日子後,最終仍免不了一死。
可是新約的記載,卻讓人相信「人子的復活」是截然不同的事。耶穌復活後進入的是一個全新的生命,一個不再受死亡和不斷改變的定律控制的生命,這生命超越死亡和改變,為人生開拓一個新的領域。因此我們不應視耶穌的復活為一件發生在過去的孤立事件,而不予以重視。因為這復活為我們的生命帶來一種「決定性的改變」,這復活提升了人的生命的本質。在耶穌的復活中,人的存在獲得一種新的,指向一個新的未來的「可能」,這「可能」就是只要我們願意跟隨祂,將來我們也會和祂一樣地復活。所以為什麼聖保祿將基督徒的復活和耶穌的復活連結起來:「因為如果死人不復活,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但是基督從死者中實在復活了,做了死者的初果」(格前15:16.20)。透過這幾句話,聖保祿告訴我們,基督的復活必須是一件普世性事件,這復活為人類的存在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否則便什麼都不是。
從這一點我們便明白新約有關復活的記載的獨特之處,耶穌並非如拉匝祿和其他耶穌從死者復活起來的人一樣,只是再回到他們之前在世上的生活而已。復活後的耶穌進入一個不同的生命,一個新的生命,祂進入天主自己那個無限神聖的光榮中,祂正是從那兒把祂自己顯現給祂的門徒。這對那些繼續生活在舊世界的門徒來說,他們根本從未想過,因此一開始時他們完全無法明白。正因為這樣,福音記載了門徒們開始時,對耶穌就復活所作的承諾無法理解。聖馬爾谷告訴我們,那些門徒從耶穌顯聖容的山上下來後,回想起耶穌所說的話時感到困惑,因為耶穌說人子將會「從死者中復活」。於是他們彼此討論「從死者中復活」是什麼意思(谷9:9-10)。說實在的,門徒們當時真的無法明白這句話有什麼意思,只有在他們面對着復活事件這現實時,他們才明白過來。事實上有關對復活的信德的發展,其實和對十字架的意義的理解有點相似。沒有人想過會有一個被釘十字架的默西亞。但「事實」卻擺在眼前。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想像對門徒們來說,耶穌的復活便有如祂被十字架時一樣。開始時他們都被面對的現實所震懾,但經過開始時的猶豫和驚訝之後,最終他們無法不接受這個現實:儘管耶穌現在再也不屬於這個有形可見的世界,但他們知道真的是祂,祂現在活着,祂對他們說了話,祂容許他們觸摸祂。
這種似非而是的情況當時實在無法形容:耶穌看起來和之前完全不一樣,祂不是一具甦醒過來的屍體,而是因着天主的德能永遠以一種新的方式活着的那一位,雖然祂不再屬於這個世界,可是祂卻又的確在這世界出現。所以耶穌的復活事件涉及的,是一種突破常規,獨一無二的經驗,但門徒們卻是深信不疑。這也解釋了新約對復活事件所作的見證的特性:這些見證陳述的,是一些似非而是的事件,是一些超乎常人的經驗,卻又是絕對真實及存在的事件。
所以為何聖保祿對格林多人說:「假如基督沒有復活,那麼我們的宣講便是空的,你們的信德也是空的。此外,如果死人真不復活,我們還被視為天主的假證人,因為我們相反天主作證,說天主使基督復活了」(格前15:14-15)。透過上面這段震撼人心的話,聖保祿指出了對耶穌基督的復活的信德,對整個天主教會所宣講的信息重要性:這信德正是這個信息的基礎。
當然,正如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所說,如果沒有這個,人們仍然可以從教會的傳統中,整理出一系列讓人感到有興趣的,關於天主和人,關於人類的存在,和關於人的義務等思想,即是一種世界宗教觀,可是這樣一來,基督徒的信德便消失了。至於耶穌,儘管祂在我們的心目仍然是偉大的人物,會引發我們的反省,可是祂終究成了一個失敗的宗教人物,祂不過是個普通人而已,祂再也不可能是一個標準。結果惟一存在的標準,是我們根據自己個人的判斷,從祂的傳統中選擇看來對我們有利的事物。換句話說,我們只剩下自己,我們自己的判斷將成為最高的準則。所以只有耶穌真的復活了,一些能夠改變世界和人的情況的新事物才會真的出現。只有這樣,耶穌才會成為那個我們可以信任的原則,因為只有這樣,天主才算真的把自己顯現出來。
於是我們明白,在這復活節守夜禮儀中宣讀耶穌復活的記載,其重點不是空墓,因為空墓永遠都不是我們的信德的對象。重點是耶穌復活了這事實,及這事實和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的關係:只要我們承認祂是主,我們的生活符合祂對我們的要求,這樣我們便可以與祂一起被埋葬,也與祂一同復活。這也正是那些準備在復活節守夜禮儀中領受入門聖事的人歸依的目的,當然也是每一個基督徒生活的目的。
結論
看完聖教會為復活節守夜禮儀所選的九篇讀經,相信大家都會意識到,教會選這些聖經章節的用意,是要將天主為整個人類所準備,跨越舊約和新約的整個救恩工程,從創造天地,中間經歷了梅瑟和眾先知,最後到主耶穌基督以祂的十字架摧毀了罪惡和死亡,以祂的光榮復活帶給人類永生等整個過程,再一次呈現在我們面前。藉此提醒我們,這位天主如何對我們不離不棄,如可當祂所創造的那個美好的天地被我們的罪毀滅後,祂非但沒有消滅人類,卻把自己的獨生子派來為那些得罪祂的人犧牲了。換句話說,聖教會在復活節守夜禮儀中安排了這九篇讀經,是要我們把這教恩史重溫一遍,並為所獲得的救恩而感恩,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救恩史中,被救的其中一個。而在這救恩史中,耶穌的復活更是個決定性的課題。因為只有耶穌真的復活了,人的存在才有意義。
筆者按:這篇文字的部份內容曾於2017年為香港聖經協會的一次講話中採用過,而文中的資料主要來自Adrien Nocent, OSB. L’Anno Liturgico和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的《納匝肋人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