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神學】(68)「逾越奧跡」是甚麼意思?它和我有甚麼關係?

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當教會談及我們的信仰時,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彙「逾越奧跡」。它是甚麼意思?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112點解釋,這詞彙指的是耶穌的受苦受難、死亡、復活和受顯揚。逾越奧跡,它補充說,逾越奧跡「是基督徒信仰的核心,因為天主的救恩計劃,藉著祂聖子耶穌基督的贖罪死亡,一次而永遠地完成了」。

「逾越」是甚麼意思?「Pasch」或者「逾越」(出12:11,希伯來文為「Pesach」)指的是天主越過以色列一切首生的時刻,因房屋的門柱上羔羊的血,使他們免於死亡,同時將埃及國一切首生殺死(參閱12:11-13)。耶穌是新的羔羊,祂的血赦免了天主子民免於永死。

耶穌的使命要求祂受苦、死亡、從死者中復活和升天堂。祂經常說:「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棄絕,且要被殺害;但三天以後必要復活」(谷8:31;參閱路9:22)。在前往厄瑪烏的路上,耶穌提醒兩個門徒:「默西亞不是必須受這些苦難,纔進入他的光榮嗎」(路24:26)。

除非耶穌基督完全的交出自己,祂不認為自己完成了使命。只有當祂牢牢地被釘在十字架上時,祂才可以說,「Consummatum est」——「完成了」(若19:30)。結果呢?「因而基督的逾越祭獻,以獨一無二、完美和決定性的方式,救贖了人類,使他們與天主重新共融」(《天主教教理簡編》第122點)。

祂在最後晚餐時已經預先實現的犧牲,祂總是期待那一刻的來臨。「我渴望而又渴望,在我受難以前,同你們吃這一次逾越節晚餐」(路22:15)。「我渴望而又渴望」:在希臘文,為Epithymia epethymēsaEpithymia是名詞,按字面意義,為「充滿熱情或強烈的渴望」,而動詞epethymēsa為「渴望的」。明顯地,兩個詞彙來自同一根源和它重覆展示了基督在當刻的強烈情感,「我的時刻」(若2:4。這表達在若望的福音出現了25次)。

「耶穌在受難前夕與十二位宗徒共進最後晚餐時,預先【即(一)象徵和(二)實現】自由地奉獻自己,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交付的』(路22:19),『這是我的血,為大眾傾流……』(瑪26:28)。祂同時建立了感恩(聖體)聖事作祂祭獻的『紀念』(格前11:25),又建立了祂的宗徒為新盟約的司祭」(《天主教教理簡編》第120點)。

逾越奧跡,為我們有甚麼意義?我們是基督的追隨者。一個基督的追隨者必須經歷同一的事情。他在自己身體內必須經歷逾越奧跡。他必須背起十字架(參閱瑪10:38;瑪16:24;谷8:34;路9:23;路14:27),他必須誠摯地渴望天主為他預備好和度身訂造好的十字架。我們必須謹記,耶穌事先預言了,人子必定復活,而祂做到了。因此,祂的門徒也將在勝利中被舉揚。逾越奧跡——耶穌的受苦受難、死亡、復活和受顯揚——是永恆成功的一個保證;是一整套的,決一不可。

只有當一個基督徒把基督的使命為己命,他才會找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繼而把自己的身體和靈魂給予天主和他人。「耶穌叫自己的門徒們背起他們的十字架跟隨祂,因為祂願那些首先受惠者,參與祂的贖罪祭獻」(《天主教教理簡編》第123點)。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