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四主日
索福尼亞執行他先知職務的時間,是主前的第七世紀。當時,從政治或軍事角力的視角來看,近東世界的力量正在發生轉移,從亞述轉向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另一股新興勢力。在數十年前,即主前721年,北國以色列經已亡國;南國猶大,似乎快將敵不過這一劫。成為了亞述附庸國的南國猶大,按當時的慣例,有條約責任膜拜宗主國——即亞述帝國——的神祗。
索福尼亞因而相信猶大最終也會同樣受害於敵國之手。然而,與依撒意亞先知的信念相似(見上主日),他相信上主最終會出手拯救猶大國。也許,「上主忿怒的日子」(索2:3)就是指被敵國侵略甚或蹂躪,即政治或軍事上的威脅。無論如何,索福尼亞堅信,只有對上主忠誠,也就是要服從上主,以及「要尋求公義,要尋求謙和」(同上),才是得救之道。
如果大家有留意的話,會發現今天的讀經一,接着跳過了整整一章,來到了3:12-13。這兩節所描述,就是「上主之日」來臨之後的結果。只有少數人能夠存活,但這些人都按照上主的旨意生活。他們的生活將好似被「牧放」的綿羊般和平。
索福尼亞先知的訊息,既是撫慰也是警告。那些信靠上主的人將得生存;但那些不忠信的,他們的未來卻是岌岌可危。
今天的答唱詠有點特別,重句並非取自聖詠(第146篇)本身,而是取自今天的福音選讀(瑪5:3),相信原因是兩者的訊息彼此幾乎完全呼應。與聖詠第146篇一樣,今天的福音——〈真福八端〉——所宣揚的,是天主對有需要者的關顧。聖詠第146篇本身是一篇對天主的讚歌:忠信而真誠的天主保護所有無望得到保護的人。聖詠甚至直接列舉出那些在社會中被輕忽漠視的人:寡婦、孤兒、客居異鄉的人,以及被囚禁的人【按:古時多指戰俘】。以色列民知道,天主曾在曠野中賜食物予挨饑抵餓的人,把被囚禁為奴的人釋放,並一直照顧有需要的人。天主對人的慈悲和憐憫,就是聖詠作者(以及同他一起祈禱的人)就是他們讚美天主的原因。
雖然,原則上常年期讀經二的選段是自成循環,與讀經一和福音不一定有必然關係,但今天這幾篇讀經正好呼應。在今天禮儀從保祿的《致格林多人前書》中的選段(1:26-31)中,宗徒提醒格城信友們,不要以為他們的信仰使得他們高人一等。相反,保祿要他們不可自大。他提醒他們,在成為基督信徒之前,他們本身不過是社會中低下的一群。更重要的是,正正因為他們本身的卑下,使他們較容易領受基督信仰之恩。
天主的國度,是透過謙卑自下的人來建構的。世上最偉大的,並不是那些有智慧的人,也不是那些有權勢的人,更不是那些出身大戶人家的人,而是天主。把基督信仰的新生給予格林多城信友的,正是天主。耶穌基督才是智慧的真正泉源,更是建立與天主之間良好關係的唯一途徑。保祿說,假若格成信友真的要自誇〔=認叻/以自己為榮〕的話,不要以自己的智慧或(因信仰而得的)身份來自誇,而應因以天主為榮。畢竟,只有天主才是萬有之源。
今天的福音選讀,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真福八端〉,也就是耶穌向門徒們以及群眾教導天主國度的一段。按《瑪竇福音》所載,作為〈山中聖訓〉的開始,〈真福八端〉宣講的地方是在山上,這使讀者想到在《舊約》傳統中另一座十分重要的山—西乃山,即「梅瑟律法」向以色列子民頒佈的地點。
誰才會是真正有福、真正幸福的人呢?在天主的國中,只有那些能夠超越自己,並且明白到自己需要天主的人,才是真正有福的。那些因為真正關心他人而哀慟的,將會得到痊癒。溫良(=謙卑)的人,即那些把別人放在自己之先的人,將會居住在天主的土地裏。那些對公義的熱愛永不止息的人,將會得到滿足。那些願意寬恕別人的人,就會在天主的國度得到同樣的對待。那些能夠專注於天主而放下其他一切事物的人,將可面見天主。最後,那些為了宣講基督而願意放棄尊榮以及他人讚譽的人,將得到尊榮與讚譽。
真正的幸福並不難找,但並非不必付出。身為耶穌的門徒,我們必須把別人置於我們之先。我們必須超越自我中心的心態,讓自己帶着一種具有憐憫、勇敢,以及有信德的無私精神為別人服務。這與讀經一,尤其是答唱詠相呼應:假若天主都對我們中間的弱小者和有需要者照愛有加,我們又怎可對他們視若無睹。簡言之,當我們聽從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在〈山中聖訓〉中〈真福八端〉的教導並坐言起行的時候,就是我們與天主上智最接近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