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itor Teixeira
譯:余漢釗
聖公宗是指英國教會成員的信仰及立場,同時這裡亦涵蓋了與她共融的英國前屬地、美國及前殖民地的教會。這些教會全部接納了英國的改革或由此而衍生出的其他地方教會,其最重要是她的教理、組織架構及禮儀。這是包括了英國本土或曾在她旗下的地方。我們在此要談一些與天主教接近的人物,以及聖公會是甚麼。
在十五世紀末及十六世紀初期,歐洲活於宗教動盪或要求改革的前期,如威克里夫(John Wycliff)除大力抨擊教宗外,更宣稱教權的衰落。另一方面,英國的人文主義一向以來都像馬丁路德和加爾文一樣,擁護基於聖經的改革意識。而路德的門生丁道爾(William Tyndale, 1494-1536),把聖經翻譯成當代的英文,並流傳至二十世紀。
後來出現了亨利八世(Henry VIII, 1491-1547),他在1509年登基,堅決守衛基督宗教,其熱忱及聽信教會受到多位教宗所讚揚。1521年,亦即他正式與教廷決裂前13年,英國駐教廷大使若望.克立(John Clerk, 1477-1541)曾向教宗保證,說英國在亨利八世統治下,在事奉天主和服從教廷方面不比其他基督教國家差,甚至高於羅馬。有誰會估計到這個最虔誠及忠於羅馬教廷的國家,是第一個正式與教會決裂的呢?
亨利八世
其實,這位英國君主很久以來就已經影響着教會,此舉可從英國聖公宗(Anglicanismus)這名字,以及其立教根源非來自宗教改革或教義問題,純粹是君主的意願。亨利八世本來並不是儲君,但由於他的兄長亞瑟(Arthur, 1486-1502)15歲便英年早逝,留下了皇位及遺孀凱瑟琳(Catalina de Aragon, 1485-1536),亨利於是登基並一併把凱瑟琳立為皇妃。凱瑟琳是西班牙國王斐南道及王后依撒伯爾(Fernando de Aragon y Isabel de Castilla)的小女兒。亨利從小接受了成為神職人員的教育,後來繼承了皇位及一位嚴受天主教教義的嫂子。亨利早期是一個聽命於羅馬的國王,反對路德而支持七件聖事的,為此受到教宗的讚賞。他還聯同聖多默.莫爾(St. Thomas More, 1478-1535)一起反對丁道爾翻譯聖經。
他與羅馬教廷決裂的主要原因是和皇后離婚,因為她只給他誕下一名女兒瑪麗(1516-1558),而他希望得到一名男丁。1533年,他娶了安妮博林(Anne Boleyn, 1501-1536)為第二任皇后。除了這兩位以外,他尚與以下的女士結了婚:珍茜摩(Jane Seymour, 1536-1537),克里夫安妮(Anne of Cleves, 1540),侯活嘉芙蓮(Catherine Howard, 1540-1541),和巴爾嘉芙蓮(Catherine Parr, 1543-1547)。早於1536年的時候,教宗克萊孟七世(Clemens VII)已就取消婚約一事予以拒絕,因此亨利八世與羅馬斷交,繼而產生英國教會的改革。
聖公會教徒採納了路德新教的原則,但維持了羅馬教會的體制及敬禮方式。在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為國王或女王,而教理和紀律則交由聖職階層最高的坎特伯里(Canterbury)的大主教。聖公會的神職人員可以結婚。他們信天主聖三,但不會像其他基督信徒一樣尊崇聖像。所有聖公會主教有着同等的地位,而在作決定時需要有神職人員及平信徒的參與的。主教是他們的主要牧者。
他們與天主教會最大分歧,是他們不接受教宗的不可錯誤性(梵一,1879),因為他們認為這在聖經中或早期教會的傳統中,是不存在的。聖體聖事中麫餅和葡萄酒實體轉變為聖體聖血,亦不是聖公會的信理;還有的便是聖母無原罪、聖母升天等當信道理,他們都認為是沒有聖經或傳統的基礎。他們承認私人敬禮,但這並非救贖的先決條件。獨身從十六世紀開始已經不是神職人員必遵條件,而只是教士自身的問題。婦女晉身鐸職亦是與天主教看法不同的所在,當然這只是行事而非教理的問題:聖公會承認天主的兒女應一體地參與基督的生活,這包括了所有被召叫到鐸品的人。另外的一個分歧是教會體制的問題:神職人員、平信徒和主教出席團體的大會,選舉教區和國際性會議的代表。
聖公會的教義及傳統建基於聖經,宗徒信經、尼西亞信經(Symbolum Nicaenum)和聖亞大納修信經(Quicumque vult),和以下的七屆大公會議:尼西亞第一屆大公會議(325 AD)、君士坦丁第一屆大公會議(381 AD)、厄弗所大公會議(431 AD)、加采東大公會議(451 AD)、君士坦丁第二及三屆大公會議(553 AD 和 680 AD)和尼西亞第二屆大公會議(787 AD)。禮儀經文亦是該教會傳統的部份,它們是信理、典禮、聖詩和儀式的結晶,以及教會歷史的產物。聖事亦是重要的一環:洗禮是以聖三之名進行(瑪竇28:19),聖餐禮是來自福音,還有堅振禮,婚姻禮,解罪禮,膏油禮和聖品派立禮。主教制對聖公會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其他特點,還有:接受「公禱書(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是信德及崇敬的實踐,是宗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聖亞大納修信經的象徵。
聖公宗現有信眾七千多萬人,而每一個教省都是各自獨立的。各個教會不受外國教省所統轄。坎特伯里大主教只是聖公宗團結的象徵,而非聖公會的「教宗」。
值得一提的是在1562年由所有聖職人員同意通過的39條信綱,定立了一個策略,以避免產生聖公會不同的意見,以及成立一個聯合一致的教會。1571年,依利沙伯一世製定了國會法,確立了英國教會的信條。
聖公宗與天主教會日漸接近已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其發展程度可讓雙方關係和共同慣例越拉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