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博物館藏中國文物在北京故宮展出
(梵蒂岡新聞網訊)梵蒂岡博物館收藏的76件中國文物週二(5月28日)至今年7月14日在北京故宮展出。展覽的主題為「傳心之美——梵蒂岡博物館藏中國文物展」,這是該館首次將其收藏的中國文物在中國最重要的文化機構展出,具有高度的象徵意義。
本次展覽由梵蒂岡博物館「世界靈魂」(Anima Mundi)館負責人馬佩利(Nicola Mapelli)神父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宮廷部負責人王躍工負責策展。梵蒂岡博物館藏中國文物展旨在呈現文化的交流,在故宮展出的76件展品中,涵蓋了天主教藝術、佛教藝術和世俗藝術三個方面。
尤其重要的是,透過這些中國藝術家完成的大量作品,見證了基督宗教和中國藝術傳統的相遇。除此之外,展品中還有兩幅梵蒂岡美術館收藏的非凡的原創油畫,它們是:巴羅奇(Barocci)的「在逃亡埃及的途中休息」,及彼得·文策爾(Peter Wenzel)的「地堂中的亞當和厄娃」。
社交媒體是為無聲者發聲的工具
(梵蒂岡新聞網訊)宗座傳播部上週三(22日)召開有關社交網絡的會議。傳播部部長魯菲尼(Paolo Ruffini)表示,梵蒂岡社交媒體出現在網絡上,旨在把福音訊息帶入多媒體世界。
魯菲尼出席會議時解釋,「要在互聯網時代成為網絡,並不是去構建數字官僚系統,而是把福音訊息以適宜的方式帶入多媒體世界。教宗的訓導早已出現在社交網絡中,但是仍有許多青年還不知道。這是一種見證的新方式,首先是瞭解,然後是管理我們將面對的一切變化」。宗座傳播部在社交媒體上,Facebook有23種語言版本,有六個推特帳戶,有14種語言的Youtube頻道,以及多種語言的圖享(Instagram)帳戶。這些社交媒體每天都會更新有關梵蒂岡和普世教會的新聞。
宗座傳播部神學牧靈部門主任戈娃凱(Nataša Govekar)指出,「我們出現在社交媒體上,是為了接觸使用網絡的人,好能把天主的話語帶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許多信徒在離羅馬很遠的地方生活,也許永遠都不會來到聖伯多祿廣場聆聽教宗方濟各講話。教宗的推特帳戶目前有九種語言,有4800萬名追隨者。推文雖然簡短,但是意義重大。因此,社交媒體成了尋找生命核心事物的一種練習,在這平台上,透過『智慧錦囊』或是『愛的膠囊』與人交流。」
教宗致函糧農組織:家庭農業是可持續發展的沃土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廷5月29日公布了教宗方濟各寫給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信函。在啟動「聯合國家庭農業十年」倡議之際,教宗鼓勵眾人「根除飢餓,並讓社會更加意識到我們弟兄姊妹的需求」。
教宗在寫給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達席瓦爾(José Graziano da Silva)的信函中,指出「在家庭內,我們學習與他人相處,以及與周遭世界和睦共處。這倡議旨在達成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第二項目標──零飢餓:根除飢餓,促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促進可持續農業。」
教宗指出,「家庭由人際關係網組成」,是「結出碩果的沃土」、「可持續農業的行事典範」,它「不僅對農業,也對全人類和環境保護有著正面影響」。在家裡實踐的輔助原則是「規範互動關係的工具」,促使家庭能與政府機構合作,「在發展農村時絕不忽略公益的目的,並以需要公益的人為優先考量」。
此外,教宗也提及「女性才華在家庭農業中的特殊貢獻,她們尤其在發展中國家內貢獻良多,因為女性投入糧食生產的所有階段,包括耕耘、收穫,管理和照料牲口,甚至是吃重的工作」。教宗也強調了青年在農業領域的就業機會:在許多國家,農業在國家利益中的戰略地位日益上升。
教宗邀請眾人「重新檢視教育體系,以期更加回應農業需求,協助青年融入就業市場」。教宗解釋道:「教育體系應從單純的傳遞知識,轉變為融入生態文化。『我們需要與眾不同的觀察方式、思維、政策、教育方案、生活方式和靈修等,合併為一來抗拒來自科技範例帶來的猛襲。』(《願祢受讚頌》通諭,111號)」
為了根除飢餓,教宗籲請眾人同心協力及時採取行動,所採用的方式「要顧及基本人權和世代之間的團結,那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石……這個省思並努力促進家庭農業、根除飢餓的機會,有助於促使社會更加意識到我們弟兄姊妹的基本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