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天新社訊)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週四於各個媒體發表文章,就教會面對各性侵議題,及二月下旬舉行的保護兒童會議表達一些想法。他在建議一些重點前,首先回顧了六十年代的所流行的性解放運動(sexual revolution),並檢視此對司鐸培育及生活的影響。
這份文章週四(11日)在各報章刊登——德文:《Klerusblatt》;意文:《Corriere della Sera》;英文版則在《天新社》及《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刊登。
教宗本篤十六世指出,文章分為三個部分,首先(一)以宏觀的概念去分析道德觀念的轉變,及解釋如何影響教會,特別(二)如何影響司鐸培育及神長的素質。(三)最後,他亦歸納一些教會的立場及觀念。
他說:「一個更好的教會是由我們打造的概念,事實上是魔鬼的誘惑,因牠透過一種誤導的邏輯,欲領我們遠離生活的天主,我們亦很容易被此邏輯欺騙。」
教宗本篤又說,必須以更廣泛的社會因素縱觀,否則不能完全理解性侵所帶來的危機:「在1960年代,一件驚人事件發生……貫有及規範標準的性觀念完全地倒下,更形成了一個新的常態。」
他形容當時這新趨的性解放觀念,是一個困難的時期,令當時的司鐸培育難以應對,亦間接引致當時有不少司鐸還俗。他又解釋,在這樣的背景下,天主教的倫理神學遭到動搖和開放,甚至跌倒,令教會使對世界的轉變失去了防禦,更無法抵抗社會這些變化。
倫理神學的危機,導致放棄了內在的惡的觀念,以及被一些神學家反對教會訓導權的地位。他指出,倫理神學面對着如此危機,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於1993年發表的《真理的光輝》通喻(Veritatis Splendor)正正就是此危機的答案:「有一些價值觀是基督宗教存在的基本範疇,而這些價值絕不能為更大的觀念而被拋棄。道德底線與信仰的基本原則是密不可分的……」
教宗引用基督在福音中的話:「誰若使這些信者中的一個小子跌倒,倒不如拿一塊驢拉的磨石,套在他的脖子上,投在海裏,為他更好。」(參閱 谷9:42)
他解釋,此句中的「小子」在耶穌的語言中意即一些信友,往往被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混淆了他們的信德,從而指出「一個平衡的《教會法典》必須對應於耶穌在背後的整個訊息:不單必須為被告作出保證……同時必須保護信仰。因此,一個妥當、穩健的《教會法典》需要包含一個雙向的保證:民事法律層面上保護被告,亦要保護面臨危機一方的善的一面(即信仰)。」
最後,教宗本篤提出應有的舉動與態度,稱有三種方法去解決現時的教會危機,首要的是要悔改,找回以天主為中心的生活、活出天主的愛:「只有真正遵守及愛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才能為我們指出道路。主先愛了我們,並希望所有的受造物都能包含在這愛內……只有愛能真正反擊所有威脅着我們與整個世界的惡……學習愛天主,就是人類救贖的道路。」他強調此時代所面對的高低,需要我們重新開始依靠天主,並為天主而生活,同時要視天主為我們生活的基礎,而不是置天主在一旁。
此外,是要忠於禮儀生活,要以天主為中心的禮儀。榮休教宗更鼓勵信友,應透過基督在聖體聖事的真正臨在,深入理解天主降生成人的奧秘,要熱愛此聖體聖事之餘,亦要保護教會不被侵犯。最後,是要堅定我們對教會的信仰,要接受這個有聖人、有罪人的教會,而非創立一個新的教會。
本報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