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苦難善耶穌(又稱大耶穌)聖像出遊,上週末(3月9日及10日)舉行。崗頂聖奧斯定堂復修後重開,故大耶穌聖像出遊事隔兩年重回原本路線,惟澳門上週受雨帶影響,週六晚上的出遊一度暫緩約15分鐘。
崗頂聖奧斯定堂2016年因右邊偏房瓦頂倒塌關閉,以進行維修,苦難善耶穌聖像暫存玫瑰聖母堂。事隔近兩年多,聖奧斯定堂去年11月底重開,大耶穌聖像歸回原位。今年的大耶穌聖像出遊亦按照傳統,於四旬期首主日前夕(又為耶穌五傷瞻禮),聖像重由聖奧斯定堂遊行至主教座堂。
痛苦只是在世的紀錄
週六下午6時半先由劉偉傑神父作出遊前講道,他以當天紀念的耶穌五傷瞻禮為題,帶出耶穌基督身上的五傷與我們的關係。他指出,耶穌的五傷是要在復活後為顯示給人看:「因為祂被釘在十字架上時,只有聖母、瑪利亞馬大肋納和最年幼的宗徒若望,其他的宗徒都『雞飛狗走』。原來我們紀念的耶穌五傷,並不是十字架上的耶穌五傷……原來耶穌的傷,是與我們的復活有關。」
劉神父又引用聖保祿的話,指出我們的基督信仰、我們宣講的福音,是「天主奧秘的智慧,這智慧是天主在萬世之前,為使我們獲得光榮所預定的。」(參格前2:7)而天主的智慧,是為了讓我們獲得光榮,這份光榮亦即是我們的復活。
劉神父續解釋,我們的信仰是「先苦後甜」,是一份保證:「沒有錯是有釘傷,但復活後便會說『釘了』都不怕。他日我們抵天國,仍然會帶着我們在世上苦楚所受過的痕跡,但將不再痛,而是一個紀錄。」現世間的苦痛雖然難耐,會讓我們落淚,但我們要為我們的罪惡、死亡而落淚,並要謹記眼淚背後是先苦後甜。
劉神父又以耶穌聖像的十字架提醒教友,指出十字架就是修正我們與天主不平衡的一個天秤,亦是衡量着我們世俗裡的職務與任務的距離,「要天天揹起十字架。正確來說,是『今天』的十字架。我們只能揹起今天的十字架,切勿在『今天』揹起昨天及明天的十字架,否則會跌倒並不能起來。」他又提醒教友,要每天到聖堂,從祈禱與聖事中領受天主的恩寵,才能讓耶穌每天與我們一起揹我們的十字架,從而跟隨祂。
講道後,因大雨暫緩,甚至一度決定誦念經文後結束,警察銀樂隊更按指示離開。但一開始誦念經文後,大雨開始減弱,誦念完畢後更奇蹟地停雨,故立即開始出遊。遊行隊伍經由崗頂前地、東方斜巷、議事亭前地、羅結地巷、大堂街,最後到達主教座堂。李斌生主教於主教座堂迎接聖像,並由柴浩東神父以葡文及英文講道,結束首天的出遊。
當天晚上8時半至翌日早上7時45分主日彌撒前,在主教座堂舉行徹夜明供聖體,不少教友特地在苦難善耶穌聖像及聖體前祈禱。
「接納」而非「接受」
翌日(10日)下午4時,再由劉偉傑神父為出遊前講道。他承接前一天的講道內容,強調復活後才能真正明瞭生前痛苦的真正價值:「這些都是為光榮、復活、出死入生、解脫死亡的珈鎖。有知識、有信德並不足夠,要有望德望向復活。所以四旬期這40日不是純粹的封齋期,而是真正準備復活的40天。」
知識與經歷為我們的信仰不是最重要,態度才是。「復活的真理,十字架的經驗,沒有對的態度的話,這個十字架會壓死你的。」如何才是正確的態度、心神去揹起十字架呢?
劉神父解釋,「接受」與「接納」生命中的十字架有很大的不同,而我們該對各自的十字架抱着一份「自願」、「接納」的精神,而非有一股「被迫」、「接受」的態度。他續指,「接受」有股捱過去、很難受的意味;但「接納」卻有展開雙手並歡迎的意味,就如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張開雙手迎接我們世人的十字架一樣。
此外,他認為領受了聖神的基督徒,應該要有基督徒的氣質,就是散播希望與喜樂的種子,因此要有接納的態度,擁抱這個十字架,甚至愛上它。他又強調,單靠我們自身的力量,不能完全地「接納」這個十字架,而是要在教會內,透過各種聖事,並與教會內兄弟姊妹的扶持下,接納十字架。
同時,作為基督徒,要以積極、喜樂的心,承行各自天主所賜的任務:「因為我們若抱有『接受』的態度,這個基督徒的生活不快樂的,愁眉苦臉的,但基督徒當領受了聖神、領受了堅振[聖事]的話,我們應該有責任在世上,有一份基督徒的氣質:就是散播希望、快樂的種子,做和平的使者,因此,要有『接納』的態度。擁抱這個十字架;甚至愛這個十字架。」
講道後,隨即開始苦像出遊,遊行隊伍先於主教座堂誦念苦路第一處經文,之後由大堂街出發,途經玫瑰聖母堂、伯多祿局長街、水坑尾街、公教中心、南灣大馬路,以及聖老楞座堂,出遊路線合共設有苦路七處,每一處都誦念苦路經文。
李斌生主教沿途手持十字聖木,最後返回聖奧斯定堂,再由柴浩東神父以葡文講道;在劉炎新神父帶領一眾教友誦念祈禱文後,隨即由李主教以十字聖木向教友降福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