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教區社會傳播中心10月27日(六)下午2時於澳門大會堂舉辦《非同凡響 Distinction》電影欣賞會特別場。是次電影會得到各天主教學校、修院、團體及堂區支持,當天更邀請到兩位現職於特殊教育界多年的專業人士——澳門特殊教育研究學會理事長董志文博士及明愛學校主任歐陽潔女士作分享嘉賓,於電影播放後分享經驗。
電影《非同凡響》圍繞一間特殊學校排練一場音樂劇而展開,演出了一個不被主流社會重視的音樂劇。協助排練的各人在生活中承擔著不為人知的重擔責任,做好本份緊守崗位,卻慢慢被這群心地善良、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們,幫助他們譜出了自己的非凡人生。
董博士對在場的中學生和老師分享了他對現今教育制度的三個觀點。近年社會對於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相關的宣傳有所增加,使一般教育界人士和學生對特殊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認識和接觸。可是他一直存疑,與特殊學生接觸和互動過後,是否真的能讓一般人對他們有更深入的瞭解和認知。他就曾和一位同事討論他的女兒,即使女兒與特殊學生有一定的交流,但就如戲中的名校生,互動過後卻不一定有得著。過了一段時間,同樣有不能接納高功能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綜合症學生的情況,甚至出現欺凌,這和戲中的情節如出一轍。這值得我們——尤其宣傳人員反思,社會上的宣傳、整個過程和實際接觸後,一般人到底學會了甚麼?他認為學習應該是一個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過程,必須要和對方有一個更深層次的感受和交流,才能真正學習。
董博士亦提到電影同時反映出澳港兩地整個教育制度。不論是名校生或平庸生同樣會迷失方向,失去自信。這可能是成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促成的,為「成功」定義,設下方程式,並在這個教育制度下,培養着一群倒模般的「精英」。可是精英卻永遠佔少數,而平庸和特殊生只會越來越多。電影中提醒我們,每個人猶如一片樹葉,形狀不一,有大有小,正如每個孩子擁有各自的天賦,都是獨一無二。關鍵在於成人是否瞭解他們的價值,能否把他們的天賦引導發揮出來,如同電影中每個孩子都是「非同凡響」。
最後,他勉勵新入職及年輕的教師,勿忘初衷,堅守當初入職的信念,且不斷反思自己到底能教導學生什麼?他認為很多時學生倒過來教曉他的更多,這個「多」是指心靈上的豐盛和滋潤,促使人成長。
及後歐陽主任首先分享了他對電影中這所特殊學校(啟光學校)較早前訪問的情境。那天他一踏進這間學校,發現每個學生均面露燦爛的笑容和充滿自信。老師很瞭解學生們的長處,亦很放心地將一些適當的工作和責任分給學生,如風紀和維持秩序,使他們能稱任建立信心。然後她提到現時明愛學校讓才智較為好的高年級生去照顧低年級生,為他們講故事和談天,而當中的互動都能讓雙方感受到喜樂和愛。這無形中幫助老師分擔照顧的職責,尤其當老師在工作上感到吃力時更是不可多得。同時,明愛學校亦很歡迎外界和一般學校師生到訪,希望讓更多年輕的一代從現在開始接觸、瞭解和接納這班學生,使他們將來出社會後不會被人遺棄。
接着,歐陽主任分享了兩名在校學生的故事,講述他們初入學時面對人的驚恐、發抖、散漫、缺乏自信等狀態。然而,在老師細心觀察和引領下,發掘了他們的興趣,經過不斷嘗試和各種不同的方式,進一步發展、培養和建立學生的潛能。現在兩名學生已經充滿自信和感到自豪,與別人碰面也不再低頭,且朝氣勃勃地向人打招呼。這一份自信並非班課中能授予的。正如電影一樣,把愛給予這群孩子,他們卻反用自身的童真和愛去回應和關心每一個人,甚至改變了身邊的人和他們的未來。她憶起聖經中的一句:「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箴11:25, CNV)
作為特殊教育工作者,歐陽主任常常秉持「細心觀察、多方嘗試、懂得放手」這12個字。因為特殊學生有時未能自我表達,故此教師需要細心觀察學生,並從他們的行為和表現上探測和理解他們的需要。在引領和培育上不能使用單一的方法,卻要作多方嘗試幫助學生有效學習。最後,需要懂得放手,讓學生自行嘗試自立處事,將來他們才能在社會上獨立和抬起頭來。教師同時亦需要包容家長,與他們建立良好溝通,貫通學校和家中的教育方向。
分享結束後,澳門教區社會傳播中心演影項目策劃部黃啟堯主任向兩位分享嘉賓致送紀念品。
澳門教區社會傳播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