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教會的分裂、改革和分立】第十章:教會分解的危機

文:Vitor Teixeira

譯: 余漢釗

很多時教會的分立是因為人們過份對信仰的熱忱或對傳統的依戀。從最初微的爭執,演變成討論甚至分裂。那是需要平衡和調解的。最適合就是找一個充當橋樑角色的人,去消除及解決問題,以避免形成分裂。而橋樑角色一詞在拉丁文是PONTIFEX,原義解做橋的人,而後來演變成為了宗座(教宗)的意思。我們前面談過的聖額我略一世,在首個千禧年以前,為教會的統一及防止教會的解體或分裂,作過很多工作,把正在邁向分裂的教會變成超越國家、多民族及多語言的一個多元個體。團結是迫切的並日漸緊逼,但亦是愈漸困難。

一個顯明的例子便是君士坦丁堡。由於東方基督徒不斷爭取教會的自主,這個主教區希望能取得能與羅馬比較的地位。這個城市被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orus)分成歐洲部份和亞洲部份,一向以來都要求取得聖安德肋宗徒的聖髑,因為他是聖伯多祿的兄弟,而聖伯多祿是宗徒之首、首任教宗,是聖安德肋把自己的兄弟帶到耶穌身邊的。既然伯多祿代表羅馬教宗,那麼……

在這情況下,出現了或被創造了聖安德肋祝聖了拜占庭第一位主教的傳說。據流傳指,史達西(Stachys)便是第一任主教(38-54),亦有傳指聖安德肋本人便是第一任主教。根據希波呂托斯(Hippolytus de Roma)所說,聖安德肋在特拉西(Thrace)傳教,而他的足跡亦到過拜占庭,這事在成書於二世紀的偽經「安德肋大事錄」有提及。該教區不斷發展及演變成為赫拉克亞(Heraclea)教區。該教區位於君士坦丁堡附近,並維持至公元330年,之後合併到君士坦丁堡宗主教教區內。因此,聖安德肋便認定為該宗主教教區的成立者,其最大原因是他是聖伯多祿的兄弟,而伯多祿是羅馬的首牧,自然他便是君士坦丁堡教區的成立人了。

這就是教會後來形成分立的第一顆種子。當然,埋在地下的種子要經多年才會發芽成長,這分立的種子亦經多年以後才把教會分裂開去。不過,在分開之前沒有很大的變化,蓋因拜占庭皇帝福卡斯(Flavius Phocas Augustus)於公元607年,頒布有利教宗博尼法奇烏斯三世(Bonifatius III)的詔令,宣佈聖伯多祿宗徒聖座是眾教會之首,突顯其受普世承認的優勢。但是種子已播在地上……羅馬與君士坦丁堡之間最大的分歧不是教義上的問題,而是集體心理、人物和思想、文化和語言上的問題。

 

化作橋樑

偉大聖師教宗額我略一世寫了800多封書信,來表達他協調基督大家庭的意願和行動。他發給整個教會所在地區的皇帝、國王、總主教、主教、總督和行政官。他用的語調是朋友式及平等地位的,但永遠都是強調他才是聖伯多祿的繼任人,並肩負團結各兄弟的任務。換句話說,就是把教會集中及聯合在一起,以避免不和及分裂。另一方面,他亦把所有已知的教會產物確認和合法管理,使之成為「伯多祿的產物」,而這就成為後來的教宗國(Status Pontificius)的基礎。

驟眼來看,可能覺得這樣的決定並非是宗教性質的,反之更似是團體性質或是世俗化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他的目的是組織、整合、維持穩定和創造行動的基礎,而那時代存在著分裂的危機,尤其是在西羅馬帝國於公元475年滅亡之後,經過傳教士不斷努力建立的日耳曼教區,正面對四分五裂的狀況。這時候必須要把那些教區重新納回羅馬教會內,以免教會陷入日耳曼民族的自主獨立文化,成為未來的一顆分裂種子。因此,羅馬方面決定中歐及北歐的福傳工作是羅馬教廷的責任,而並非是主教及修士們自主的努力,且必須要經過羅馬方面的協調。這亦是聖額我略一世先前已預料過的一樣。

 

由帝國至教廷

到這時候,敎宗的形象已逐漸取代了羅馬皇帝。日耳曼民族皈依教會,成了這形象改變的明顯記號及要素。羅馬已轉變成西方世界的中心,亦排除了分裂或分立以及自主的趨勢,並成為以羅馬教宗為中心的凝聚在一起的教會。當坎特伯雷的聖奧斯定(S. Augustinus Cantuarensis)初到不列顛展開傳教工作時,遇到很多挑戰、疑難和靈牧方面的要求,於是他自自然然和按程序回到羅馬,請求指引和輔助。給他答案並幫助他的人,正好就是聖額我略一世;這些答案亦成了後來多個世紀傳教士的真正及甚具價值的靈牧手冊,一直至十六世紀耶穌會出現為止。

團結一起去對抗分立與分裂是今天我們反省的座右銘。如要評估本章的標題,最好就是衡量怎樣避免分裂和分立,以及怎樣防止它的產生所作出的對抗和努力。特別要強調的是,這些問題的出現是由於教會體制內發生了漏洞和弱點,以至簡單的問題和疑難演變成彼此間的謾駡、爭論、決裂和分裂、異端和絕罰。教宗聖額我略的遠大眼光及行動、聖奧斯定的謙遜和智慧,對後世的影響至為重要。教宗在多個世紀以前,已提出要尊重民族的文化和習慣,這就是首個千禧年以前的教宗的現代化思想及眼光,他比耶穌會的妥協做法早了一千多年,亦因此避免了分立及爭吵。教會法、修道生活和各學派是其他防止分立的方法。

但這仍未能阻止落到地上的種子的生長,面對體制的弱點,各種分立亦相繼出現。

葡文版原文:

Cismas, Reformas e Divisões na Igreja – X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