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itor Teixeira
譯: 余漢釗
教會從開始就不斷受到分立、分裂和異端等問題所困擾。有些問題和爭論很容易解決,但有一些則到了今天仍未解決。引起這些紛爭的原因有很多,而教義上的爭論只是其中一個。比方說,基督論的爭論就已經引起許多分立,辯論和爭議。尼西亞、厄弗所和加采東大公會議曾嘗試解決所討論的問題,但到頭來產生了更大的對抗及撕裂。事實上,分歧不只在教義方面,還在於文化、種族和政治各領域上。
奈斯多略異端就是因為這眾多原因而引致的撕裂之一。它曾遍及印度馬拉巴(Malabar),深入紅海口的索科特拉島(Suqutra)以及錫蘭(今稱斯里蘭卡)。印度的第一個基督徒團體,傳統說是在第四世紀時,聖多默宗徒因傳教而走到印度的馬拉巴宣講而建立的。奈斯多略派也宣認這個傳統,而且將其學說混在馬拉巴基督徒團體中。他們的學說已廣遍波斯(今伊朗)和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甚至在公元六世紀的時候,由於埃德薩城(Edessa)神學院的關閉,以及大量奈斯多略派信徒移居至當地,使得他們的主張一度成為主流學說。
再往西移,出現了以基督一性論主流的西敍利亞教會,或雅各教教會(全稱:雅各敘利亞基督教教會,Jacobite Syrian Christian Church)。在君士坦丁時期(又稱拜占庭帝國)的黃金時代,這個教會受到查士丁尼大帝(Emperor Justinian)的皇后狄奧多拉(Empress Theodora)的蔭庇,有組織地向敍利亞、亞美尼亞及小亞細亞等地區傳播開去。它反對加采東大公會議的決議,採用敍利亞文為禮儀及神學語言,並且崇尚獨修、集體隱修、苦修生活。這些雅各教教會的信徒在七世紀的時候,曾對回教徒的入侵表示歡迎,就只是因為他們與希臘正教會為敵。從這點我們可以隱約地看到民族間及政治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就如屬於奈斯多略教派的亞述人,雅各教教會亦保留了君士坦丁或羅馬帝國時代之前,最早期基督徒的歷史中的安提約基儀式。
在高加索地區
亞美尼亞人很清楚知道,為了要保留民族獨立和統一他們要推行兩種權利——就是民族語言和民族感。無論是在拜占庭或是回教徒統治下,基督信仰就是統一和自主的象徵,這也是亞美尼亞人身份的重要標誌。公元五世紀的時候,梅斯羅布(Mesrop)主教發明了亞美尼亞文字母系統,讓他把聖經、聖巴西略(Basilius)禮儀和所有聖事都譯成亞美尼亞文。亞美尼亞教會在聖體聖事用的未發酵的麵餅,成了它的特色。另外,他們不相信有煉獄,在聖體聖事中不把酒水混和,而他們的聖誕節是在一月六日慶祝的。在亞美尼亞鄰區近的格魯吉亞也出現了一獨特的基督教會,這裡的教會差不多可說是最原始的基督徒教會,其根源是很穩固及源遠流長的,而在該地區,基督一性論於七世紀的時候已漸漸無疾而終。
在非洲
在非洲東北部的埃及亦出現了另一分裂。科普特教派基督徒認為自己是古埃及人,堅守信仰,反對羅馬人或希臘人,及至後來且直至今天仍在反對該國主流的伊斯蘭。他們拒絕承認加采東大公會議的決案(即耶穌基督的兩性一位,以及會議對基督一性論的讉責)。他們堅定不移地追隨著亞力山大宗主教,因為他從未服從過君士坦丁宗主教的命令,而事實上君士坦丁已遠離羅馬,並策劃著東方教會或所謂的拜占庭東正教會。
最初的時候,科普特的基督教派以獨居隱修生活為主。在七世紀下半葉阿拉伯人入侵的時候,獨居隱修士高達五十萬人之眾。而在南部的埃塞俄比亞,另一派的基督徒早於四世紀的時候已出現,他們也是聽從亞歷山大宗主教的。埃塞俄比亞的基督徒原則上是很嚴格及形式化的,他們的四旬期竟多達五十天,而期間的星期三及星期五嚴守大齋及下午三時前禁食。另外,除非一人臨終,否則不得領受修和聖事。
如果說君士坦丁從三世紀開始的趨勢是逐步遠離羅馬的話,那麼很多東方的教會亦漸漸離開自稱正教的君士坦丁教會,而那些東方教會亦是自稱正教的。它們當中很多都表現出對基督信仰起源的忠誠及保留著傳統,但卻不服膺於羅馬或君士坦丁。它們保留了所在地區的古老文化及習俗,如科普特派仍沿用著法老王時代埃及的儀式習俗。
君士坦丁堡愈走愈遠
在本章完結之前,及為下一章來個預告,我想說的就是君士坦丁的建立原是為了成為羅馬帝國轄下的一個新行政區(東部和西部),後來反而成了羅馬的對手,企圖取代羅馬成為新的首都。君士坦丁主教並不接受這一銜頭,他所要求,甚至為了爭取成為宗主教而不惜用強硬態度與羅馬及教宗對抗。君士坦丁要成為「新羅馬」,而這已經不僅僅是宗教方面的分裂了,同時亦是文化、意識形態的分裂。語言及民族的不同把兩個都會分隔了,而集體的心理,群體間交往的思想狀態更形撕裂及區分。宗教問題只是把這些差異顯得更為尖銳而已。
《號角報》葡文版原文:
www.oclarim.com.mo/todas/cismas-reformas-e-divisoes-na-igrej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