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
乙年天主聖三節
在基督信仰傳統初始的時期,父子神三位並列同稱的情況就已成形。然而,教會初期傳統花了約莫四百年時間,才能夠找到適切的理解和表達方法,頒佈天主三位一體的教義。不過,我認為,禮儀讓普世教會在今天慶祝天主聖三節,並不是要信友們去抽象地就天主三位一體作神哲學上的思考,而是慶祝天主聖三與人類,甚至於每一個人之間的交往和關係。
今天的讀經一,截取自《申命紀》的開端。故名思義,《申》是以梅瑟臨終為寫作背景,重申西乃山下上主透過梅瑟向祂的選民所教導的生活規範的一卷書。在正式重新述說誡命之前,梅瑟引導以民回顧上主與他們之間的交往歷史:祂曾「利用災難、奇蹟、異事和戰爭……去把一個民族從另一個民族中引領出來」,並由此推導出上主與這個民族之間的關係:「上主〔是〕你們的天主」。
任何一份關係,都有其內在的交流。在《申》所述的這份天人關係之中所預設的交流是,一方面,天主的選民要「遵守祂的誡命和法令」,另一方面,上主會讓「你和你的子子孫孫,都得到幸福,在上主你的天主永遠賜給你的土地上,安居樂業」。
在舊約時代,要與上主交往,似乎與國族身份有關。雖然在舊約中仍有不少非以色列人相信上主,但那畢竟只是極少數。在猶太信仰傳統中,信仰與種族始終相互交織。這道邊界,最終在聖三的第二位取了肉軀進入世界開始打破。這尤見於耶穌的偉大派遣:「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導他們遵從我囑咐過你們的一切」。
當然,耶穌的囑咐並不異於上主藉梅瑟所傳下來的教誨。相反,耶穌的囑咐成全了後者,可以說,是一脈相承。耶穌的派遣,在某種意義上,也滿全了上主的西乃之約。耶穌藉祂體血所建立的新約,把天人關係的邊界拓開。天主主動願意與所有人交往,並建立關係。而且,這份關係也有所昇華:從舊約的國家守護者,到新約的師徒關係。後者的獨特之處在於,神人關係更加親密,而且很有可能提昇致友誼的境界,成為能夠彼此交心的知己。
更有趣的是,《瑪》描述這一幕時提到:「雖然有人還在疑惑」。換言之,耶穌所派遣的這十一人中,有的人仍未完全相信祂。不過,耶穌卻毫不介意。為甚麼呢?我並沒有確切答案。容我表達自己的推測。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愈相熟愈親密,就反而愈有可能因小事而開始彼此猜疑。如果被懷疑的一方,在對方只是停留在心內懷疑(即仍然願意留在這段關係中時),就已怪罪對方,甚至把這份『敵意』報還對方,那麼,這段關係就只有破碎的收場。耶穌之所以不介意,是因為祂明白人,明白人的心總有片刻動搖的可能,但只要對方仍然願意留在這份關係之內,祂就以祂的愛保容這一切。祂甚至在這最終道別的時候,祂看出了,但祂卻沒有道破。有時,一些事,說破了,關係也就正式撕裂了。
反過來說,禮儀卻又不是要我們把一切就藏在心裹。猜疑,的確要三思而後言;但恐懼,一旦出現就要求救。耶穌向祂的所有追隨者都許下和派遣了祂自己的神。聖神使我們有能力接力由基督開始的廣傳福音的工程,祂也使我們有資格彷似耶穌一樣,以『義』子的身份呼喊:「亞爸,父啊!」。
我們會恐懼些甚麼呢?人生的際遇使我們恐懼,害怕失去會使我們恐懼,面對艱難挑戰同樣會讓我們恐懼。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誠如保祿在讀經二截段之前所寫的,人明明心裏渴望行善做好,但血肉之軀卻行了他們心裏所厭惡的事。面對過去,有誰敢說人生無悔?有誰敢說自己從不討厭過去某一刻的自己。但藉著聖神,我們能夠就比喻中的浪子一樣,即使衣衫襤褸,滿身污泥豬糞,也能向天父說:亞巴,父啊!
此外,身為天父的義子義女,我們既然獲得了永恆光榮的繼承權,也同樣免不了要對耶穌曾面對的苦難。但我們要經歷的『苦難』,很多時候都不是鞭打和刺冠、十架和長矛;而是在宣講「天主是愛」的福音時所面對的挑釁、誤解、指罵、離棄,以及背叛;甚至是我們自己的軟弱有限、失足跌倒。在這時候,在我們內的聖神幫助我們跨越這份恐懼,放心大膽地高呼:「亞爸、父啊!」
慶祝天主聖三節,最終目的也許不在於在學理層面思辨三位一體【儘管這本身也很重要,很有意義和價值】,而是回憶起聖三與我們的交往,以及由此所建立起的關係。創世之父、贖世之子、護慰之神,就是當我們廣施慈愛的上主。因此,讓我們與聖詠作者同讚:「屬於上主的民族,真是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