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由台灣輔仁大學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輔仁大學出版社,及德國聖奧古斯丁華裔學志研究所主辦的「專業與福傳之間:專業漢學機構與天主教會創辦出版機構國際會議」,上週三(5月2日)於輔仁大學舉行,多間來自台灣、澳門及香港的出版機構獲邀出席,一同討論出版專業、學術研究及傳媒的工作。
輔仁大學使命副校長聶達安神父表示,現今的整個社會都在改變,不論天主教大學或是整個教會,都遇到不同的挑戰。他又以輔仁大學為例,現時大學只有百分之一的學生是教友,因此感到福傳的迫切性:「希望透過這些學術的交流,可以維持這(教會)的使徒……亦同時提供一個平台,讓更多的人認識教會,也交流不同的意見。」
德國聖奧古斯丁華裔學志研究所的魏思齊(Zbigniew Wesolowski)神父特地從德國訪台,發表有關「世界的變質,以及中國今天在全球的地位與角色」的主題演講,並表示希望能透過今天得到新的啟發,讓漢學出版能更上一層樓。此外,來自多間大學及學院的學者,亦先後講授不同專題,當中涉及「梵蒂岡中文文獻的整理與出版」(北京外國語大學任大援)、「過去20年北京的教會翻譯與出版」(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雷立柏教授)、「《華裔學志》:專業與傳教導向式漢學期刊」(Gregor Weimar)等等。
臺北及澳門的利氏學社亦有出席,介紹利氏學社的出版使命。澳門的羅世範神父提到去年的天鴿風災,破壞了不少的書籍與新購入的電腦,大部分都不能復修或使用,但他認為也是一個尋回已遺失記憶的機會。他又稱,不同修會團體的傳教士,多年來在東亞地區一直保持友誼,並不時作出交流,讓中西文化能完善地融合:「基於東方及西方的文化,讓澳門有機會成為促進領導者責任的跨文化理解的中心,並成為澳港台等實踐之地。」
會議亦邀請澳港台三地的天主教出版機構,包括輔仁大學出版社、聞道出版社、上智出版社、恆毅月刊社、天主教周報、真理電台、河北信德社、香港新城雜誌,一同分享在各自出版的方式,以及大眾傳播的崗位上所面臨的挑戰。
鑑於《號角報》為天主教澳門教區刊物,並有出版多部書籍,本報亦派代表參與是次會議。在會上,本報以「教會媒體使命的福傳與培育」為題,分享承傳黎鴻昇榮休主教所提出的理念,以傳遞「資訊」及「培育」為本報的主要方針,並運用資訊圖解及社交媒體作推廣的媒介。適逢《號角報》創刊七十週年,本報亦向與會者簡單分享《號角報》的歷史及對未來的挑戰,並說出天主教媒體於社會的使命與重要性。
台灣主教團秘書長陳科神父在結論中說,文字福傳離不開教義的內容,只是用的方式不同,期望能在專業中更進一步,同時希望能在翻譯工作中抓緊其精準度:「很多宗教的術語與用詞,台灣、香港、澳門、大陸的說法都不是完全一致的……如果我們的工具還沒達到它的精準度的話,我們的傳教工作是很困難的。」
陳神父續指,文字福傳要傳達的是信仰,是一份專業:「因為我們要傳達的是信仰,那些個人的見證與分享,能幫助我們發現信仰,並非讓我們相信主耶穌的關鍵內容」,因此教會需要一些能幫助找尋及深化信仰的有質素書籍,才能達致福傳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