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itor Teixeira
譯: 余漢釗
第二世紀的時候,基督信仰剛誕生了不久。艱難的困境,迫害,互不包容,殉道等事件不斷地重複。但這新的宗教卻漸漸蔓延壯大。然隨它而來的就是各式各樣的解釋及意見,甚至是爭議。有人說殉道聖人的血是信德的酵素。但不單是這樣的,分岐、爭議、分裂和異端亦給了信德很大的力量和詮釋。
我們在上一章提及了首先出現的異端,諾斯底教派。他們奉行二元論,用自己的說法及寓言去解釋聖經,還加入了新柏拉圖哲學理論,或是甚麼都有一點的通靈學說。很多人受了他們的誘惑而脫離了正道,因而播下了異端的種子。它們不斷壯大及傳播開去。
嚴格派
在道德方面,蒙丹派(Montanismus)是表表者,他們是嚴守誡律甚至是過份了的苦修士,他們宣揚避世,要人拋棄群體生活。另外有一派是諾瓦替安努斯(Novatianus)的追隨者,諾氏是一位羅馬的司鐸,他喜用徧激的言詞煽動人們,如反對赦免背過教的人、那些背棄過基督信仰、向異教神祗奉獻及否認惟一真神的人。
事實上,第三世紀的教難的時候,很多人為了捍衛自己的信仰而遭受流放,坐牢,受人辱駡,甚至殉道。當羅馬皇帝德西奧斯(Decius)執政時,於公元251年開始迫害教會,故叛教者大量增加。後來,教難平息,很多倖存者及地區教會團體都反對寬恕他們。而諾瓦替安努斯便大力反對懺悔的教友和給予他們赦免。他相信只有聖洗才能給人們機會或可能性能得到天主賜予的罪過的赦免。這理論是把教會變成一小撮純潔無瑕、一塵不染的完人所組成小團體。基督徒之間的互不相容成為了事實,而他們本身亦成為互不相容的受害者。
一如既往,教會對此反擊不遺餘力。很多時是用堅定的,理智的及神學性的言詞去駁斥,亦有時是用更粗暴的形式去反擊這些異端。第三世紀的時候,面對蒙丹派和諾瓦替安努斯派,教會作出了反擊。著名的神學家如猶斯定、伊勒內、戴都良(Tertulianus)或希波呂托斯(Hippolytus)等人根據宗徒的傳統把那等異端逐一駁斥。
從那時開始,教會方面以詳盡及謹慎態度,逐點逐項建立起這方面的神學觀點。首先,把聖洗的信仰予以澄清;然後開始訂定聖經的固定準則;承認新舊約彼此的關係,兩部份都獲同等的尊重,有著同樣的神學效果。所用的策略是採用充實的、凝聚力強的及按耶穌傳給宗徒的然後再傳給基督徒團體的基礎教義,去駁斥異端和它的信眾,它的有關思想甚或某些主觀見解。
教會作出的決定
其實這樣的反應正是進一步肯定和定立了教會在教義上的架構,那全是建基在宗徒的傳統和延續。事實上,這等動作在很早前已出現了。在公元180年的時候,聖伊勒內在反擊諾斯底教派時所用的理論,正好是宗徒的傳統和延續,以証明教會忠於福音的源頭,並列舉各主要教會團體的主教全是承傳自宗徒且從未間斷。
這場與異端有關教義之爭,教會是大獲全勝,因為整個教會是團結一致,運用教義的基礎,彼此間的聯繫及內在的凝聚力來與異端對抗。這是從各地的教會會眾和他們的主教用強硬的決心擯棄異端的行動中可看出來的。其中羅馬的會眾因此而取得了在教會的突出的地位及重要性,而羅馬亦很早便成為各種教義紛爭的神學的調解和確認的地方,但很多紛爭亦成為了異端。
上面提過的伊勒內在這方面給了羅馬一個重要的位置,任何基督徒團體如果要維持及保留宗徒的傳統,必須要遵照羅馬的指引,因為羅馬是世界之首(Caput Mundi)。
分裂、異端、教義和風俗習慣的不同而產生對立,甚至每個人獨有的行為和心理,一直都在成長中的基督教會中不斷發生。它們可能是自發性的又或是自然發生的,是隨著福音傳播至不同的地域、民族、感受和氛圍而形成。我們的教會原先是統一及強大的,但後來出現了些障礙,有些寄生無用之物,教派,團體,傾向,反對派及個別教會表逹出不同的意見,並逐漸表現出獨立的觀點。不過,這些分岐並沒使教會出現混亂及神學不協調。那個年代,各地的會眾仍然是屬一個教會,他們仍強烈地認同屬於同一個教會。聖統制(主教)的重要性,新舊約聖經,教會傳統等仍然是對抗分裂、異端、分立和教派的的武器。慶祝宗徒及殉道者的瞻禮,在早期的基督徒的會眾之中成為了教會凝聚的要素。但雖然如此,教會仍然出現了新的分岐,新的演繹,而偏離了正道。
《號角報》葡文版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