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與韓大輝總主教談《天主教教理》(三)

文:陳思穎、林康政

問:《天主教教理》已頒布了25年,今天我們對《天主教教理》的運用和推廣,您覺得有沒有達到福傳及信德培育之目標和效果?

答:這個問題我實在難以回答!因為我並未做過一個清楚的研究,究竟各地方教會怎樣回應。反而,我更需要大家提供資料給我。

不過,讓我們記得1962年10月11日這個日子,是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開幕。過了那麼多年,之後我們也看到有《天主教教理》的出現,是承接著這種精神。第一個要肯定的是,教會很堅定地認為培育是絶對需要,不單為教外的人士認識天主教的主要道理,也為我們這些教會內的信友皈依。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懂得,或者模糊地知道,這是不夠清晰的。這本書的出現就是針對這問題,不可以模糊,否則難以認真對待自己的信仰。教會對這方面確是很堅定的。

我本人在這幾年有機會在萬民福音傳信部工作,探訪了一些教會,發覺她們在傳教方面以及在教理製作方面,都是多姿多采。所以,首先我很肯定這樣多姿多采,為教理培育是有需要的:有些是為兒童,有些是為年青人,有些是為長者。在這些教理培育中,我也發現不少教區有著這種關注,所以在教區架構裡頭,或者在主教團架構裡面,都有一些類似信仰培育或要理講授部門或委員會,幫助整個國家或主教團屬下的教區來辦好這件事。

問:在神學研究的範疇上,《天主教教理》發揮甚麼作用?它的角色又是甚麼?

答:神學主要在領受了天主給我們的啟示和教會傳承給我們的信仰寶庫。這個寶庫是活出我們的希望和點燃我們希望源頭,就如伯多祿宗徒所說:「若有人詢問你們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你們要時常準備答覆。(伯前3:15)」。既然我們領受了信仰的寶庫,它是我們希望的基礎,那至少我們要出點力去理解,就如同伯多祿宗在他的書信中所提及的。那甚麼人能夠更有系統、更有方法、更針對教會所處的文化背景,進行反省?他們就是從事神學的工作者,在學習一種思維方式,以及接受這種訓練。在編寫《天主教教理》時,亦刻意地放置兩種元素在內:第一件事,我們做神學先要聆聽天主的聲音。我們在哪兒可找到天主的聲音?除了在日常生活和祈禱外,最主要從內容而論,就是在聖經之中,此乃神學第一個源頭。同時,神學工作者也要聆聽一下歷來教會聽從了天主聲音之後,並要明瞭一下教會所作的事情,無論是通過聖人或見證者。《天主教教理》裡面的任何課題,一來聖經必然被提及和引用;其次是有關教父、聖師及聖人獨有的看法也包含在內,更有教會的訓導、教宗的文獻等等都會被提及,使我們在明白道理上有穩定的基礎。為此,神學要專注雙方面的配合,除了以聖經作信仰的源頭,也要運用《天主教教理》作反思;神學不可離開甚至是反對教理裡頭所講的道理。第二件事,《天主教教理》將教會的信仰的寶庫表達出來,為任何教會都有用。然而,任何教會都有自己的具體環境,所以神學家要多點去洞悉自己文化背景,使到文化與天主教會可以有所交流,當然,有許多文化都是過度性,而道理卻要時常重溫,不過可以使用合適時代和合適民情、與時俱進的表達方式。

《天主教教理》雖然已過了二十五年,但我覺得它還是甚具重要性。我很希望澳門的教會團體,能夠有更多人認真面對自己的信仰。為跟隨耶穌,不防多點接觸這本書,閱讀這書本。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