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哲學】(58)懷疑是明智的選擇嗎?

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西方哲學始於公元前第五世紀的希臘思想家。我們探討過,哲學是從問「為甚麼」開始,而這是當時希臘思想家之辯論:「為甚麼」,或事物的起因或原因,稱為arche

討論持續之際,一群不太熱衷於尋找真理但致力於修辭或討論的藝術的人開始崛起,其目的是說服他人成就個人的野心。由此可見,我們見到政治正確的語言並不是在我們的年代才誕生,亦非後真相時代的產物。哲學和神學界的錯誤在歷史上不斷重演。

這群擅長「甜言蜜語」的人稱為「詭辯家」(Sophists)。對於他們的主張,高爾吉亞(487-376)曾用一句話總結他們道:「沒有甚麼是。如果這裡有(甚麼)東西,人不可能知道它。如果人能夠知道它,那它絕不會是可傳播的。」這顯然和我們先前學習的恰恰相反:事物是存在的,我們可以認識它們,我們可以傳達我們對它的想法。高爾吉亞的立場是自相矛盾的。如果這立場是對的(即「沒有甚麼是」,「人不可能知道它」和「那它絕不會是可傳播的」),那麼高爾吉亞如何得以對它們作出任何聲明呢?

事物的起因的討論衍生了不同的意見,當一些人面對不同的意見時,他們並沒有驗證爭議的正當性,而是不持有任何立場。皮羅(Pyrrho of Ellis,公元前360-270)就是這例子的代表人物。他認為,最好的態度是不作出任何判斷,不持有任何意見和停留在懷疑的狀態。這是他實踐寧靜生活的公式。這是皮羅版的懷疑論。在實現生活中,它是不可能的。從我們起床那一刻起,我們便要作出很多判斷和選擇。按亞里士多德所言,如果我們沒有作出選擇,我們的生活便像蔬菜一樣。

另一群懷疑論者是為「新學院派」(New Academy)。如果說皮羅暫緩對所有事情的判斷,那麼「新學院派」的教導是,我們其實可以認識(事情/物),但卻不能肯定它。再者,我們只可以持有意見,意見能夠反映了事情很有可能是(這樣),但卻不能確定是(這樣)。

數世紀後,塞克斯圖斯.恩丕里柯(Sextus Empiricus,公元二或三世紀)復興了皮羅主義。米歇爾.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公元1533-1592)將其思想重新浮現。蒙田宣稱我們不能依靠感官或理智帶給我們確定性。所以,我們如何能夠確定(事物/情)呢?我們要依靠神聖的啟示。這和馬丁路德不信任理智和唯信主義的想法很相近。

勒內.笛卡兒(René Descartes,公元1596-1650)想摒棄所有懷疑論,藉以建立一個無可置疑的知識系統。他提出了一個方法,然而,很諷刺地,這方法是由懷疑開始。這並不表示在現實中他真的會懷疑,它只是一系列的程序或方法,他決定先除掉可能產生懷疑的源頭。因此,笛卡兒的態度稱為「方法的懷疑」。

那麼,這些可能產生懷疑的源頭是甚麼呢?他指出了三個,三個源頭都是他腦海以外的:感官,信仰和過去所有哲學家的論說。換句話說,他需要擱置所有已經接收了的知識。為何他認為它們是可能產生懷疑的源頭呢?

我們下一次會繼續討論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