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天主教澳門教區婚姻家庭與生命委員會(下稱婚委會),本月10日於主教公署舉行克靈頓模式生殖照護系統分享會,由香港公教婚姻輔助會呂煥玲醫生、程德君醫生,以及克靈頓生殖護理指導員邱緻瑩女士主講。
克靈頓模式生殖照護系統是天主教推薦的自然生育法之一,它是一項分析及追蹤婦女的生理指標,然後計劃適當和適時的檢查,以藥物或手術去改善婦女的健康,增加她們的生育能力。現時已於台灣、香港、新加坡等地採用。
在是次分享會中,三位講者先說明自然家庭計劃與克靈頓模式生殖照護系統各自的特色。呂醫生表示女性的子宮黏液十分不同,而自然生育法是主要研究女性子宮的特質與特性,「每個子宮都有自然的機制,作自然的調節,讓精子進入」,最後結合成為肧胎。
她續解釋,透過觀察子宮黏液的狀況,以及婦女身體的徵狀,包括量度基礎體溫等(黏液徵狀體溫法),便能得悉婦女可孕期的開始與結束:「因為排卵期前後的體溫都會不同。排卵前,體溫會降低;排卵後,因為有黃體素的關係,體溫會升高,亦會令基礎體溫升高。」
呂醫生又引用其中一種自然生育法——比林斯排卵法(Billings Ovulation Method, BOM)——來分辨婦女的黏液分別與特質,去教導婦女留意自己陰部的感覺,觀察黏液的狀況。她又解釋,婦女要先觀察黏液何時開始,經期後有一段時間是乾燥的,一有黏液便是可孕期的開始。而可孕期的結束,則是留意體溫是否升高:「體溫升高後第三晚便是可孕期的結束。」甚至透過觀察體溫,去知道自己有否排卵。
由於每人的子宮頸黏液各有差異,加上對於黏液的描述與定義各有不同,因此克靈頓模式生殖照護系統能將黏液分類,並將黏液標準化,包括:黏液的多少、顏色、質量、滑度等。再加上各醫學科技,如何針對性地幫助不育婦女。
自然生育法主張婦女從自己的身體上作觀察,並細心留意,從而會令婦女生活上得到改變。講者一致表示,若婦女更仔細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更能提升懷孕機率。
婚委會主任鄭桂好女士隨後接受訪問時表示,是次的分享會旨在讓更多人了解自然生育法,知道天主教會裡仍有方法幫助不育的教友。同時,婚委會特別邀請本澳醫護人員出席,希望透過今次分享會提供相關渠道,讓本澳醫護界能夠於將來提供相關服務。
鄭女士又透露,現時教區正擬引入克靈頓模式生殖系統——「生殖護理指導員課程」,期望將於今年七月推出。如有興趣報讀的公教醫護人員或教友,可瀏覽婚委會網頁瞭解詳情,報名或查詢請電28921139或66635317聯絡何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