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新聞網訊)2017年2月20日,聯合國發出警告:非洲國家南蘇丹北部的「團結邦」(Unity state),已有兩個縣市、一共10萬人口,正式進入「饑荒」狀態。這是繼2011年的索馬利亞大饑荒後,時隔6年國際社會所收到的第一起饑荒通報。
聯合國糧食計畫署(WFP)執行主任盧馬(Joyce Luma)形容「今次的饑荒完全是人禍。」自從2011年藉由公投、自蘇丹獨立之後,南蘇丹至今仍因內戰與種族糾紛所苦,執政當局無力發展經濟,彼此的內鬥與貪腐問題更加劇政府的失能;而這一次的饑荒警報,完全是內戰與經濟失調、分配失序的災難產物。
WFP與眾支援團體指出,2011年索馬利亞大饑荒時,聯合國一連發出了13次求援警報都沒得到積極回應,錯過時機的介入,最後也無法挽回26萬人餓死的慘劇。因此,國際社會「現在」就該為南蘇丹饑荒展開動員,因為正當聯合國發出警報的同時,南蘇丹境內就有440萬人(總人口40%)因斷糧而極需援助;假若外界無法在4月前介入,到了7月,饑荒影響範圍就將從當前的10萬人蔓延成550萬人受害。
除了南蘇丹之外,聯合國也針對索馬利亞、葉門、奈及利亞等三國發出警訊,由於戰亂與氣候問題所導致的欠收,這些國家的糧食安全目前已進入「人道緊急狀態」,離最嚴重評等「饑荒」僅有一步之遙。
包含聯合國在內,國際上對糧食安全的認定標準,目前多依據「糧食安全階段綜合分類」(IPC)為指標,分為5個等級;其中,南蘇丹北部目前已處在最終階段「饑荒/人道災難」(Famine/Humanitarian Catastrophe),境內的其他地區,亦處於次一級、饑荒邊緣的「人道緊急狀態」(Humanitarian Emergency)。
在人道緊急狀態之下,受災範圍內約有15-30%人口營養不良,平均死亡率也將超過萬分之一(正常狀態的兩倍);但若糧食配給的問題無法緩解,災難的等級就有可能提升為饑荒——至此,營養不良率將超過30%,死亡率也再度翻倍、超過萬分之二的災難紅線,大規模的死亡迫在眉睫。

「饑荒不是一夕造成的,過程中的死亡也不是。」NGO團體 Valid Nutrition 的總監柯林斯對《衛報》表示,在饑荒中被餓死的過程相當漫長而痛苦,一開始身體的新陳代謝會因營養不良而減緩,接著肝、腎、心肺功能衰竭,免疫系統也開始崩潰,「到最後階段,你將完全無法進食,藥石罔效,就算送到醫院致死率也高達20-30%。」
對地球彼端來說,南蘇丹的饑荒警報,猶如大地驚雷一般「突如其來」,但比起地震、海嘯、颱風等天災,饑荒的成形卻相當緩慢。在糧食供給不足到大規模饑饉之間,政府或相關單位通常都有數個月到一年不等的預警;換句話說,21世紀的我們,完全有機會「預防」饑荒的發生。
教宗方濟各上月為南蘇丹受嚴重災難影響的人民作出呼籲。有見及此,本澳聖若瑟勞工主保堂現正收集善款,全部善款將直接送到在南蘇丹服務的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士,以直接用在援助南蘇丹難民的服務及提供糧食援助。如蒙支持,請與勞工主保堂堂區神父聯絡,或致電堂區秘書查詢,電話:2842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