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jmom.honlam.org
1958年8月5日,38歲的卡羅爾.華迪卡神父(將來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收到維辛斯基樞機寄來的信函,內容叫他過來華沙的樞機辦公室。
卡羅爾神父到達時,維辛斯基樞機跟他說教宗(當其時是庇護十二世)任命他為波蘭克拉科夫的輔理主教。
卡羅爾神父接受任命,然後立刻去到附近的吳蘇樂(Ursuline)女修道院,請求修女們讓他進去祈禱。
修女們不認識他,但因為他身穿長袍(神父袍),他們就讓他進去,讓他獨個兒留在小聖堂內。
數小時後,修女共進晚餐時,她們想給他一些食物。他們進去小聖堂時,他們發現卡羅爾神父整個人俯伏在聖體櫃前。他們便前去詢問他是否想進食。
他回覆:「我的火車到凌晨才會回去克拉科夫。請讓我留在這裡。我有很多話要跟上主說。」
上星期我們談論過謙虛是現實主義:即知道天主是誰,知道自己是誰。當我們領略天主是何等偉大,而自己是何等渺小時,我們即時頓悟生活是不能沒有天主,我們經常「有很多話要跟上主說。」
再者,謙虛最明顯不過的表現是「常常祈禱的心神」(prayerful spirit)。謙虛的人是必定會祈禱的,而非常謙虛的人會時常祈禱。但驕傲的人卻不會意識到這點。
「常常祈禱的心神」一詞不是指由現在開始背誦禱文。祈禱並不意謂在天主面前講出我們的沮喪和失望,我們的需要和「想要」。
祈禱意謂運用整天的生命去聆聽天主的聲音和預備好跟隨祂的意願:謙虛的人在意和馴服於天主的話語。
Philip Yancey說道:「我的基督徒生命中的掙扎大概都是圍繞著兩個主題:『為什麼天主不按照我的意願實行,和為什麼我不按天主的意願行事呢。』祈禱是將此兩點會合起來」(Prayer: Does it make any difference?, p 17)。
聆聽。我們怎樣聆聽天主呢?「基督徒祈禱的來源是什麼呢?」《天主教教理簡編》問道。
「它們是:基督徒的祈禱有那些泉源? 祈禱的泉源是: – 天主聖言:它為我們帶來基督的「卓越學問」(斐 3:8); – 教會的禮儀:它給我們宣布、實現和通傳救恩奧跡; – 超性的德行; – 每日的各種情況:我們在當中可與天主相遇。」(《天主教教理簡編》no. 558)
我們聆聽時,我們學會用另一個角度看待事物:「祈禱是從上主的視野看現實。」(Prayer: Does it make any difference?, p 29)。我們會發現「祂的慈愛瀰漫大地」(聖詠33:5)。然後,感動地呼喊道,「全是你以智慧所創辦」(聖詠104:24)。
準備。聆聽使我們發現天主經常為我們和所有人的益處著想(參考羅馬人書8:28)。我們確認這點時,我們發現這句話很有邏輯和容易的說出口:「願你的旨意承行!」
謙虛引領我們擱置自己的志向,夢想,個人的計劃,為的是更遠大和重要的計劃。畢竟,我們所賦予的才能和恩賜是有其原因的,而每人身上各自背負著獨有的使命,但這使命不致於要放棄自己的夢想,而是將它提升到另一層次。它使我們提升到一個自身不能達到的層面。
「那時我聽見吾主的聲音說:『我將派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回答說:『我在這裏,請派遣我 !』」(依撒意亞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