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展熙
把《智慧篇》中提到天主對人的罪過「視而不見」(粵:[當]睇唔到;見希:παροράω=to overlook, to ignore;參葡Difusora Bíblica: desviar os olhos de=別過眼去[不看]),與那矮小得在人群中就看不到的匝凱相提並論的話,聽起來也頗有幽默感。但乍聽之下,《智》的說話並不對,因為畢竟或站或臥、或藏或現,天主都「看得到」我們的罪過。從亞當和厄娃、加音和亞伯爾、梅瑟和埃及監工、達味與巴特舍巴,所有秘密進行的不義之事,最終都逃不過天主的法眼。罪過需要的,是一個解決,而非不斷的隱暪掩飾。也許,匝凱之所以爬到樹上,代表著他想被耶穌找到,代表著他想找辦法解決。
要令一個人能夠接受一個解決,首先要使他能夠走出被排斥的陰霾,並克服一直藏於內心的恐懼和創傷,並使他確信天主是可以信靠的。其實,《智》的一番說話,正正是為了讓一個自知有罪但又希望得到解決之道的人重拾這份信心而講的:「你[=上主]憐憫眾人,因你無所不能;你對人的罪過視而不見,好讓他們悔過自新。的確,你愛護萬物;凡是你所創造的,你都不會憎惡。若你惱恨那事物,你必不會創造它……愛護眾生的上主,你珍惜萬物,因為一切都是你的,一切都含有你常存不朽的生氣」。
所以,當耶穌注視著匝凱時,這位道成肉身的天主成人所看到的不是匝凱的罪過,無論它們數目的多寡;相反,他看著的是匝凱這個人,一個身負人生的傷痕和他自己罪過所帶來的創傷。說到底,我們當中又有誰與他有分別,最多不過是程度上的差異而已。再者,他和我們一樣,都是以天主的肖像而受造,都是天主所愛的一個人。匝凱爬到樹上,已證明了他想認識耶穌(天主);他去找耶穌,也就意味著他已心有悔意。
按《路》所載,耶穌首先想對匝凱說的是,他想花點時間與他一起:「匝凱,快快下來!今天我要在你家住宿」。既然匝凱已經主動走出了陰霾,耶穌當然不會再指責他,把他罵回陰霾之中;相反,耶穌要繼續給他光明。此時,匝凱「高興地款待耶穌」,但其他人卻「都暗暗批評說:『他竟到一個罪人家中投宿!』」。他們並沒有說錯,但假若天主不對任何人的罪過「視而不見」,又有誰有資格與天主共處?
人的論斷多是嚴苛無情的,但天主卻對祂所創造一切瞭如指掌,並接受當下的我們。誠如答唱詠中所言:「凡跌倒的,上主必將他扶起」。畢竟,「上主慈悲,寬仁大方,緩於發怒,仁愛無量。上主對待萬有,溫和善良,對祂所創造的萬物,仁愛慈祥」。藉著接納匝凱,接納他往自己走近,並主動到他家作客,耶穌與他建立了一種關係,並置那些自認為比匝凱正義得多的人的抱怨於不顧。耶穌此舉,使我們想到《智》的說話:「對墮落的人,你只也逐步懲戒,提醒他們,叫他們記得自己的罪,因而棄絕罪惡而信賴你上主」。在耶穌相信匝凱,對他的罪過「視而不見」的時候,匝凱為自己靠詐騙發財的過去有所懺悔,並願意把自己財產的一半捐給窮人,又四倍奉還給那些他曾欺騙過的人。
此外,耶穌既沒有要求匝凱放棄他所有財產,也沒要求他現時的工作。相反,耶穌在人當下的處境與他相遇(meeting people where they are),就他的處境打開一條出路,並給予救恩來讓他面對往後日子的挑戰。至於匝凱如何活出這份恩賜?他如何面對其他羅馬權貴?他跟隨耶穌到甚麼程度(與十架距離有多近或遠)?他的人生能否生出新希望?這一切都要看他自己如何走下去。
我們不可能花錢就買得到救恩,但匝凱的痛悔之心乃真誠悔改的標記,因此耶穌能夠說:「救恩今天降臨這家」。的確,救恩早已降臨世間。解決罪過的方法是不去掩藏它,反而要承認它並將之昭示於世,這做法乍聽之下有違常理。但因著一個人──耶穌基督──曾被高掛著十架上為世人所見,所以當我們注視著這個人時,我們已再看不到我們的罪過了。它們已被「視而不見」了。
事實上,耶穌不僅視而不見,而且實際上原諒我們。他是真正的「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