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路加10:25-37
今天我們選讀的福音,只有在路加福音中被記載。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提出的問題:要做什麼才能獲得永生呢﹖事實上,身為一位法學士,他應該早就知道答案了。當耶穌反問他的看法時,他只是未經思索照本宣科地說:「你應當全心、全靈、全力、全意愛上主;並愛近人如你自己。」耶穌說:「你說得對,你這樣做,必得生活。」
不過,這位法學士並不是很滿意這樣的回答,因此他進一步詢問「近人」這個詞的含義。於是,耶穌舉了撒馬黎雅人的故事為例。在故事中,有三個人看見受傷的人,其中兩個人都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並且很有可能都是在前往聖殿的途中,理論上應當是富於慈愛的人。不過,兩個人都從旁邊經過,不予理會。受傷的男子已經滿身是血,卻沒有人願意弄髒自己。換句話說,他們基於「宗教的理由」而忽略了傷者。但後來來了一位撒馬黎雅人。在猶太人眼裡,撒馬黎雅人不僅是外邦人,更是異教徒。撒馬黎雅雖和猶太人有血緣上的關係,卻早已互不往來。從若望福音中,耶穌向雅各伯泉旁邊的撒馬黎雅婦女顯示自己時,她有多麼驚訝就可以看出猶太人和撒馬黎雅人之間的關係了。那位撒馬黎雅人走了很長的一段路去照顧受傷的人。付出的兩個銀錢看起來似乎不多,但卻代表了兩天的工資,並且足夠在客棧休息兩個月。
耶穌的問題很有趣:「這三個人中,誰是那遭遇那強盜的者近人呢?」而法學士的回答也同樣有趣:「是憐憫他的那個人。」這個回答就是「誰是我的近人?」的答案,而不是我們的教理中常常教導我們的「每個人都是近人」,雖然這樣的教理也沒有錯。但耶穌的回答是:「近人就是表達憐憫同情的人,伸出援手的那位,還是需要幫助的那位。」我們可以藉此觀察身邊的人,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願意當別人的近人。只要有需要,不論他們的種族、國籍、職業、性別、膚色或個性,我們都能主動支援。畢竟誰不需要關心和同情呢?最後,耶穌沒有告訴法學士到底誰才是他的近人,而是告訴他近人應有的行為。這個故事還讓我們學到了另外一課,那就是猶太人對撒馬黎雅人的刻板印象。我們現今的世界也充斥著許許多多的成見。我們對於幾乎每一個種族和膚色,都有先入為主的印象。他們常常不自覺地深深影響著我們的態度。當然,每個民族都因為語言和傳統文化,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特性:猶太人、義大利人、愛爾蘭人、德國人、法國人、中國人、印度人、日本人、非洲人都不例外,但我們不應該以偏概全。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一面,不論好壞,我們都應在團體中包容這些不同的特性,當然也包括看見我們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