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家祺
聖若瑟大學與澳門利氏學社於2016年5月4日傍晚6時半在聖大禮堂簽署科研和學術活動方面的合作協議。
聖大校長薛沛德神父在開幕致詞中表示能夠和久負盛名的澳門利氏學社合作感到榮幸。學社自1999年創社以來進行了不少研究項目,其研究涉及環境和傳統智慧、應用倫理學、文化的交融以及天主教在中國長久以來的存在價值,將為聖大的學位課程提供豐富的學術研究環境。
是次合作協議由聖大校長薛沛德神父 (Fr. Peter Stilwell) 和澳門利氏學社社羅世範神父 (Stephan Rothlin, S.J.) 簽署,並由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李斌生在場見證。據聖若瑟大學公共關係辦公室提供的資料所載:根據協議,聖若瑟大學和澳門利氏學社將合作進行澳門區域的歷史研究。而研究所的圖書館將與大學圖書館緊密合作,將來甚至有可能搬遷到聖大的新校舍。
簽約儀式後,耶穌會郭春慶神父發表了由教會史學者魯保祿教授 (Paul Rule) 撰寫的《北京大事記》的演講。《北京大事記》由利氏學社的團隊翻譯並編輯成英語,成員中包括柯蘭霓教授 (Claudia von Collani) 和魯保祿教授,以及耶穌會士呂碩基神父 (Luís Sequeira, S.J.)、趙儀文神父 (Yves Camus, S.J.) 和狄明德神父 (Dominique Tyl, S.J.) 教授。
《北京大事記》研究計劃
《北京大事記》是一份長達所1,446對開頁的18世紀拉丁語手稿 (現藏於耶穌會羅馬檔案館),記錄了1705年至1710年鐸羅 (Charles Thomas Maillard de Tournon) 使團訪華期間發生的事件。這份長篇手稿建基於其他傳教士的信函和報告、目擊者的報告、紀理安神父 (Kilian Stumpf, S.J.) 的觀察、北京耶穌會檔案資料以及清朝宮廷的滿漢檔案。
紀理安神父自1695年開始在北京生活,直至1720年去世。除擔任其他一些重要的職務外,他還是耶穌會中國教務監會鐸,負責向耶穌會總會長彙報每年的教務情況,尤其負責中國禮儀之爭和宗座特派全權欽使鐸羅大主教使團訪華期間的事務報告。
宗座特派全權欽使鐸羅大主教與澳門
根據費南德教授 (Fernand Combaluzier) 於1950刊登的德文學術研究報告,指出鐸羅於1705年4月2至3日抵達澳門青州島 (Ilha Verde, Macau),旋即進入廣州 (Canton) 並進京與第四任大清皇帝康熙 (Kangxi Emperor) 會面,但因談判不果而被發還南京,及後遭軟禁在澳門 (自1707年6月30日起) 直至去世 (1710年8月8日),遺體最後由澳門被送回羅馬。
奧斯定會 (Augustinians, OSA) 在華傳教事務亦受此事影響。據本報上周出版之《號角故事:聖奧斯定堂與苦難善耶穌遊行》文章,指出由於奧斯定會在「禮儀之爭」中由於支持鐸羅,亦因此與澳門政教當局產生極大矛盾。事件導致果亞總督於1717年禁止奧斯定會神父在澳門傳教並把他們驅逐出境。直至4年後,當鐸羅主教的遺體運往羅馬之後,事件才宣告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