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聖家學校師生於2015年12月28日至31日在中聯辦文化教育部鍾睿處長的協助下,前往廣東省郁南縣山區學校助學交流。參加此次助學交流的老師有任教常識、體育、美勞、音樂科等,隨行的還有校長林修女及何副校長合共師生22人。28日早上10點30分一行人在珠海高鐵站集合,分工攜帶捐助物資從珠海搭乘高鐵出發前往目的地郁南縣建城鎮,展開一連四天的助學交流。
此次助學交流目的有三方面:認識祖國、探訪捐助的五間山區學校情況、教學示範,促進兩地師生交流學習。
12月29日在當地教育部門的安排下,一行人開始了緊密的交流行程:驗收捐助項目、派發學習用品、老師們在兩間學校進行常識、體育、美勞、音樂等科目教學示範,讓兩地師生零距離的交流學習互相促進。第一間探訪的學校是西鎮學校,約有100名學生,常識科教師首先上場為當地師生介紹澳門世界文化遺產、接著體育科示範花式跳繩方法、籃球運球、投籃技巧,美勞科示範花式氣球紮法、音樂科師生表演Cup song及教學技巧等,各科老師以親切笑容及生動的教學技巧和豐富內容,學生目不轉睛的看著,聽著,特別是對花式跳繩及紮氣球尤感興趣,紛紛上場練習,或許因兩地教學方法和內容不同,特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每一位教師對當地學生對新知識的追求及認真學習的態度稱讚不已。
聖家學校每年都為中國偏遠地區學校籌款助學,並多次組織師生前往交流學習,每次交流學習都為不同的老師帶來不同的感悟及啟發,參加今次交流學習的吳老師分享說:「在這次走訪不同的學校中,令我多了一份體會,在教育的這條道路上,作為老師的「我」對著頑皮不受教的學生時,有時難免會氣餒,會想放棄。但在每一次的交流參觀中,當我看到資源比我們缺乏,教育環境比我們差的老師仍孜孜不倦的把學生教好,使我又重燃起對教育的熱誠,謹記自己要感恩已有的資源,也要為教育多努力。這次的交流我們每天檢討,共同反思,更從中學會感恩,共同成長,再期待下次的出發!」
以下為另外兩位隨團老師陳鑫德及馮健強的分享。
陳鑫德老師:從擔憂到喜悅
「這次旅程,我帶著緊張的心情出發,畢竟同行的8位老師中,只有我一人曾參與過學校以往的助學交流團,怕老師經驗不足,又怕學生出狀況繁多,處理不下。但經過第二天交流後,我感到我的緊張是多餘的。老師們的事前準備充分,教學上也有各自的特色,令當天的課堂生色不少。我們也被地學生學習精神、認真的態度而感動。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互動中,當老師向同學問好時,全場如雷貫耳的回答,精神更加振奮起來。看到當地學生精神抖擻,熱情地回應老師提問,內心感到非常驚訝和讚嘆!反觀澳門部分學生,每天晚上沉迷電玩,早上上學都沒精打采地回來,好像為了父母,為讀書而去讀書,這樣的學習態度很難會有好的回報。當地學生也沒有太多的物質追求,收到了我們特別為他們準備的禮物包時,臉上都掛著滿滿笑容,且珍而重之,飯後都拿出我們送的跳繩和毛毽子動起來,十分雀躍。短短數天的交流,令我親身感受到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去幫助貧困的孩子,看到他們快樂,自己也感到滿心喜悅!」
馮健強老師:反思如何過簡單的生活
「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常常聽,但這次旅程有一個畫面給我很大的感觸,就在第一間到訪的西鎮小學派物資時,我在最後面拍照,看到他們一排站著接過我們為他們準備的學習用品和日用品,那燦爛和滿足的笑容,我很慶幸自己我生長在比較富裕的家庭和城市,我亦很感恩有能力有機會幫助他們;另一方面亦提醒我滿足的生活其實可以很簡單,山區人家千辛萬苦在追求的物質生活都是最簡單和基本的必需品,相對我們常常在追求一些不必要的奢侈品,值得反思!」
「另外我個人也有一點小建議:我們老師帶學生出去交流,時時刻刻都要做學生的好榜樣。例如飲食習慣,人人都會有不喜歡食的東西和自己習慣的囗味,我覺得出外可盡量嘗試;另外不喜歡不食不要緊,但盡量不要在學生面前説『我不喜歡』。如果我們要求學生要多嘗試不同的食物和不要浪費,老師的榜樣就顯得非常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