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號角舊文 陳繼容博士

2016年的「澳門基督信徒聯合祈禱會」分享(1)- 主題:宣揚上主的大能

陳繼容
聖若瑟大學

2016年的「澳門基督信徒聯合祈禱會」於1月16日晚假聖若瑟勞工堂舉行。今年的主題是「宣揚上主的大能」,思想出自《伯多祿前書》2章9節。以下是本人被邀為當晚祈禱會所作講道的內容。為了讓大家對這次祈禱會的主題,和《伯多祿前書》有更深入的理解,會先向大家先介紹這封信的作者聖伯多祿和其他有關資料,例如這封書信的內容、當然還有這封書信對今日的重要性等。另外,為了便於刊載,本文在用詞上稍作修改。


聖伯多祿的生平和殉道

聖伯多祿的出生日期不詳,他跟隨了主耶穌之後被祂立為宗徒長,於主後54年到了羅馬,建立了當地的教會,一直留在羅馬到主後64年。並於該年的11月17日,被當時的羅馬皇尼祿殺害,倒釘在十字架上而死。之後信友把他埋葬在梵蒂岡山上,埋葬地點正是今日羅馬聖伯祿大典的正祭台下面,因為當日聖人被釘十字架的地方,正是尼祿位於梵蒂岡山上的花園,即今日梵蒂岡城內教宗星期三接見信眾的保祿六世禮堂附近。

殺害聖伯多祿的原因,是主後64年7月18日晚上羅馬發生的一場大火,火災後城中一直有傳言,說當時的羅馬皇尼祿是放火的人。至於伯多祿為什麼會在在11月被殺害,則與羅馬當時的一些風俗有關。因為那時在羅馬,每年的11月4至17日都會舉行「民眾兢技節」,並在節日結束後再舉行三天賽馬。

主後64年,因為7月18日那晚的大火,到了11月,雖然已事隔數月,尼祿卻一直因為被人傳說火是他放的而耿耿於懷,為了洗脫嫌疑,他決定要給那年的兢技節加添一項精彩項目:將放火的人作活人火炬燃燒,而他所指的放火的人就是基督徒。

這樣11月17日晚上5時開始,在尼祿位於梵蒂岡山上的花園中,燃燒着不知多少被尼祿當作活人火炬的十字架,以取悅那些仇恨基督徒的羅馬人。那天被釘的基督中,其中一人是聖伯多祿。根據奧力振所說,因為聖伯多祿是頭向下倒釘在十字架上,所以避過了被火燒,聖熱羅尼莫也證實了這一點。17日那天是星期六,據說翌日,星期日,尼祿醒來時鬆了口氣,因為他覺得從此再沒有人會懷疑他了,只是他不知道這一場火,卻因為那些無辜的基督徒的血,尤其是因為聖伯多祿的緣故,而永遠留在歷史中。


《伯多祿前書》的結構和內容

《伯多祿前書》除了導言(1:1-2)及信末的致候和祝福(5:12-14),全信分成三部份。

第一部份有關天主子民的身份(1:3-2:10),這部份着重的,是基督徒身份的尊嚴和高尚,因為他們都是天主親自揀選的。當晚的主題「宣揚上主的大能」,正是出自第一部份的2章9節。整段經文如下:「至於你們,你們卻是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屬於主的民族,為叫你們宣揚那由黑暗中召叫你們,進入他奇妙之光者榮耀」。

第二部份論及天主子民應有的責任(2:11-4:11),強調的是他們在社會上(2:13-17)和在家庭中(奴隸2:18-25;夫婦3:1-7)要度一個正直和敬畏上主的生活的必須性。並且要以忍耐承受痛苦,好相似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因為祂為他們忍受了痛苦,給他們立了表樣(2:21)。
聖伯多祿寫這封信的目的,是要那些基督明白,為了讓自己能夠在一個懷有敵意的世界中生活出基督徒身份的尊嚴,他們需要接受一個事實:就算自己沒有任何過錯也要受苦,就如人們曾經對待過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樣,同時各人要以兄弟之愛互相支持(3:13-4:11)。
第三部份則是關於當時處於痛苦境況中的教會所負有的特別職責(4:12-5:11)。並且解釋為何對基督徒的生活來說,痛苦不但不陌生,而且更是喜樂的根源,是一個光榮天主的機會(4:12-19)。

聖伯多祿更逐一指出各人的特別責任,首先是長老,然後是青年,最後是整個團體。聖伯多祿邀請整個團體在天主的恩寵前要謙卑自己,抵抗魔鬼,把自己託付給主的仁慈和德能(5:1-11)。

最後的兩節(5:12-14)是全封信的結論。這兩節經文總結了這封信的重要性,並且強調了寫這封信的人和收信人之間那種生死與共,休戚相關的密切關係。總括而言,《伯多祿前書》是一篇充滿福音精神的鼓勵文字,這鼓勵的基礎是主耶穌基督的死亡和復活。這封信也清楚指出,基督徒和主耶穌之間的關係是不可分割的。除此之外,這封信也給我們生動地描述了初期基督徒的思想。這是一個團體,寫給另一個正在受苦的團體的關愛之言。

那麼這封信到底寫給誰?

從導言我們知道這封信是寫給生活在下面五個地區的信友:本都(Pontus)、加拉達(Galatia)、卡帕多細雅(Cappadocia)、亞細亞(Asia Minor)彼提尼雅(Bithynia)。而這五個地方的先後次序,應該是息耳雅諾(Silvanus)親自將信帶給他們的時候,到達的先後的次序。易言之,這位息耳雅諾就是送信的人(5:12)。

導言也提到這些信友「散居」在以上五個地方(1:1)。這表示他們是一些生活在外教人的世界中的小團體。儘管沒有跡象顯示他們那時正受到迫害,但由於他們是社會上的邊緣人,所以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在社會上一點地位都沒有。再加上這些基督徒大都是一些貧苦大眾。所以大家可以想像,這些人生活在一個既不認識基督徒的價值觀,復不認同基督徒的道德要求的外教人的世界中,是一件多麼困難艱苦的事。因此,這封信正是要鼓勵他們要以自己的教友身份自豪,並透過有尊嚴的、人們能夠明白的方法在社會上表達出這份自豪和尊嚴。
C_05a-photo02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