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乙年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天上神糧=天降人糧?

梁展熙

煮食廚藝,講求色、香、味俱全。現在,人們上茶樓餐館,還講求服務、裝潢和氣氛。但說到底,人進食的最基本的目的,是為維生,是為從生活的疲憊中是為走人生之路,是為到達人生的目的地。

今天的讀經一,截選自《列王紀上卷》第十九章。雖說遺憾地,禮儀為了遷就福音選讀而把這段敘述拆開,分別在甲年常年期第十九主日(9a,11-13a節)、這主日(列上19:4-8節)和丙年常年期第十三主日(列上19:16b,19-21節),但這一小段的訊息依然清楚。先回顧一下故事上回。在《列上》第十八章中,厄里亞在與四百五十名巴耳的先知和四百名亞撒辣的先知比試,勝出並把他們全數殺死之後,寵信那些先知的北國以色列王后依則貝耳派人取他性命。因此,他才逃入曠野(midbar),並對上主說:「qaḥ nap̄šī」(祢取我性命吧!;見4節)。就在此時,上主的使者出現,兩度叫醒(刻意?)睡著(等死?)的厄里亞,為他送上食物和水。特別在第二次時,上主的使者指明祂送飲食來的用意:「你要走的路長得很呢!」(7節)。然後,憑著這兩餐的力量,他就走了四十晝夜,最終到達天主的山(8節)。
一般來說,我們都會把這段敘述,理解為這些天主的使者送給厄里亞的食物的神奇之處,在於它們賦予厄里亞非一般的體力,讓他可無需再次進食就可走四十晝夜的路。我並不覺得這看法有任何問題。可是,從另一角度看,姑勿論在這四十晝夜之內厄里亞有否進食其它食物,上主的使者為他送來的食物,不單讓他解除了他軀體上的疲勞中;更重要的是,這些天使所送之糧讓他從絕望中恢復過來,一語不發也就接受上主的心意繼續前行,最終讓他能經驗到非一般的上主臨在的體驗(見11-18節;即丙年常年期第十三主日的讀經一)。因此,可以說,某程度上,厄里亞在沙漠中睡著時的兩次進食,是也許連米芝蓮三星的餐廳都無法提供的體驗。畢竟,外文「restaurant」(餐廳)一字,來自拉丁動詞「restauro, restaurare」,也就是「使…恢復」(to restore)的意思。
然而,與厄里亞相比,我們幸福得多了。我們沒有天使為我們送來可飽肚四十晝夜麵餅和水,但卻有上主自己道成肉身作為我們的食糧。反觀這兩週的讀經一,雖然上主都曾為流落曠野的人送上食糧和水,無論是厄里亞抑或以色列民,但他們最終也躲不過死亡的命運。可是,《若》中的耶穌卻對群眾這樣說:「我就是從天而降的活生生的、仍有生命的(ζῶν=living)食糧;凡吃過這食糧的人,都將活著邁向永遠(ζήσει εἰς τὸν αἰῶνα=will live into/towards eternity)」。
的確,每每在談及聖體聖事的時候,我們傾向說:「(我們)就會得永生,永遠都不會死(句號)」。這毫無疑問是個非常自我中心的說法。永生並不僅僅是為讓我們永久活下去,更是讓我們完完全全地活出我們與天主之間的關係。這一點,在我們把《若》中耶穌的其他「我是……」(I am …)句子一併考慮之後,就一目了然。除了這裏外,耶穌還說過:「我是世界的光;凡跟隨我的,將不會在黑暗中行走」(8:12)。換言之,耶穌來,除了讓我們能夠看清自己的步履外,也讓我們看得到人生之旅的目的地。此外,還有:「我是(羊棧)的門;誰若經我進去,將必得救」(10:9)。最後,就是那句最有名的:「我是道路,和真理,和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裏去」(14:6)。一以貫之,耶穌是我們的唯一途徑、通往父的唯一途徑。
就讓我們不要把習慣了的想法視為理所當然,無論在家煮食,還是出外用餐,色香味和服務等固然重要,但整頓飯能否讓我們身心煥然一新也不可忽視。而更重要的是,讓我們不要把耶穌和天父視為我們得到永生的工具,而是我們永生的目的。否則,我們就會使我們所取用的天上神糧淪為從天而降的地糧;而我們的命途也將與在荒漠中食過瑪納的以民無異。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