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

朋友 有愛 有犧牲

梁展熙

今天的福音選讀,鮮見的,緊接上主日。在上主日的福音中,耶穌以「葡萄樹、葡萄枝,與葡萄園丁」的比喻,來解釋耶穌、門徒,與天父三者之間的關係。最重要的,是葡萄枝要連在葡萄樹上;而門徒把自己連在耶穌身上的要素,就是愛。
基本上,耶穌在他這番話的下半部分中,是在重覆上述要點。不過,也有幾點思想是他在上半部分中未曾提及的。首先,明白到神人之間彼此存留的關鍵,會帶來的喜樂,而且是「圓滿無缺的喜樂」;當然,這份喜樂是來自耶穌的(若15:11)。其次,這份互存、這份喜樂,何以是來自耶穌的呢?因為,分享這份互存、這份喜樂在先的,是耶穌:「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16節)。

最後,也是我覺得這段福音中最觸動人心的一句:「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我稱你們為朋友」(15節)。換言之,一方面,在歷史中,神人之間的關係曾處於一種較為階級分明的、神尊人卑的狀態;可是,在耶穌最終的愛的行動的前夕──這番話是頗長的臨別贈言(更籠統點說是臨終遺訓;全長:13:31-16:33),這關係要因愛而昇華。神人之間,不再是主僕,而是朋友了。
C_08a-photo02

C_08a-photo01
這點,中國人也許較難明白。畢竟,何謂朋友,中西大不同。先談中文。「朋」字,象形字,像兩串玉串繫在同一條繩上,形成更大的一串玉串;乃古代貨幣單位,以五貝為一繫,兩繫為一朋(甲骨文見圖)。《廣雅》曰朋,比也,類也。簡言之,從本義引申有兩者並排(=比),再引申有可並排的事物(=類)。至於「友」字,是會意字,像順著一個方向的兩隻手,表示以手相助(甲骨文見圖)。孔穎達疏《易‧兌》時注:「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換言之,朋者,同學也;友者,志同道合者也。那麼,一旦離開學堂,一旦志向改變,則朋友不再。但慢著,現在不少人的摯友,不也是以前的同學和志同道合的人嗎?當然,這一方面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昇華,另一方面是人對「朋友」一詞的意思以至何為朋友的看法也在不斷改變。至少,有一點是重要的,中國人鮮有用「愛」來形容「朋友」之間的關係。我們極其量會用「情」或「誼」字,即友情和友誼。不過,情其實本是「人之陰氣有欲者也」(《說文》),勉強可解釋為人心的渴望。至於「誼」,其實是古時的「義」字(見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無怪乎中國文化素以「義」來指那些為朋友兩脇插刀的人,即今粵俚中的「有義氣」。
至於外文,則十分不同。英語的「朋友」(friend;發音:/ frɛnd /),來自古英語(1150年之前的英語)「frēond」(/freːond/),來自原始日耳曼語「frijōndz」(/ˈɸri.jɔːndz/)。這字其實是動詞「frijōną」(/ˈɸri.jɔː.nɑ̃/)的現在分詞。這動詞的本義是:去喜歡,去愛(=to like, to love)。葡語的「朋友」更不用說。「amigo」來自拉丁語形容詞「amicus」(友善的),這形容詞是由動詞「amō」(愛)和形容詞後綴「-icus」組成。這與希臘語不謀而合。在《若望福音》的耶穌口中的「朋友」,希臘文就是「φίλος」(philos)。這字正正來自動詞「φιλέω」(phileō),「去喜愛」的意思。
朋友的關係,只要不是建立在同一宗師、同一志向、甚或同一利益,而是建立在愛之上的時候,才會認同耶穌說的:「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13節)。正是為此,耶穌再一次命令我們:「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12節)。即使我們不需每每為朋友冒生命的危險,也應因著彼此相愛的緣故而願意隨時為朋友有所犧牲。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