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福、萬福、萬福瑪利亞…」清徹響亮的歌聲從玫瑰堂一路唱到主教山小堂。每年五月十三日,澳門的教友都會按照近百年的傳統舉行花地瑪聖母聖像遊行(本地人的說法是出聖相)。
那一天的下午,議事亭前地行人如鯽,而花地瑪聖像亦將由玫瑰堂帶至主教山小堂。為數約三千的教友在彌撒後高唱著聖母歌曲、唸著玫瑰經,暮色中前往主教山。聖母玫瑰善會的會員抬著美麗花朵裝飾的花地瑪聖母像徐徐向著主教山小堂出發。教區主教及神職人員都參與這自一九二九年開始的對聖母表達敬意的活動。
本澳的花地瑪聖母敬禮活動是於一九二九年五月一日正式在玫瑰堂向外宣佈的,並決定在同月十日起舉行三日敬禮。敬禮內容包括有早上彌撒及誦諗玫瑰經,下午則有祈禱經文及聖體降福,最後詠唱花地瑪聖母歌。
馬文瑟神父(Pe. António Roliz, S.J.)是當年出力推廣這敬禮的人。當年,敬禮開始的第一天,羅神父祝聖了從葡國送來的花地瑪聖母像。五月十三日正日,高若瑟主教主持了一台宗座大禮彌撒,然後明供聖體直至下午。講道後便開始聖像出遊。當年第一次講道的神父是耶穌會的白安民神父(Pe. António Maria Alves, S.J.)。白神父當日呼籲所有在場教友許諾每年都出席這遊行以紀念花地瑪聖母。
當年第一次的遊行路線是主教座堂、市政廳前地,然後玫瑰堂。聖母像頭帶后冠,手執全金唸珠。而一眾教友在遊行時誦唸玫瑰經及高唱聖母歌。由於舉辦成功,主辦單位決定成立聖母玫瑰善會,並交由她們每年主辦遊行。由次年開始,更改為九日敬禮,而遊行亦改為直上主教山小堂。二戰期間,遊行亦沒有中斷,且有更多人參與一同祈求和平。
從一九七八年開始,所有禮儀轉為雙語進行。
【註一】文章譯自Revista Macau《澳門》雜誌葡文版1990年6月號,文章並沒有署名,內文取自網頁《Crônicas Macaenses》。
【註二】澳門半島之羅神父街(Rua do Padre António Roliz)所指的羅神父應是馬文瑟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