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的面容 (Misericordiae Vultus)
教宗方濟各
信訊 恭譯
方濟各、羅馬主教、天主眾僕之僕
願所有閱讀此書函者得恩寵、慈悲與平安
1. 耶穌基督就是天父慈悲的面容。這句話也許就很好的總括了基督信仰的奧蹟。在納匝肋的耶穌身上,慈悲成了活生生的,成了可見的,並達致其高峰。「富於慈悲」(弗2:4)的天父,在把祂的名字——「一個慈悲與寬厚的、緩於發怒的,以及富於堅定不移的愛與信實的天主」——向梅瑟啟示了以後,在整個人類歷史中,祂從未停止過以不同的方式向人類展示祂的天主性。在「時間完滿」(迦4:4)之時,當一切都按祂的救恩計劃安排好之時,祂派遣自己的唯一子進入世界,生於童貞瑪利亞,以一種最終並具決定性的方式來為我們啟示祂的愛。凡看見耶穌的人,就看見天父(見若14:9)。藉著祂的說話、祂的行動,以及祂的整個人[1],納匝肋的耶穌啟示出天主的慈悲。
2. 我們需要不斷地省思這慈悲的奧蹟。這是喜樂、寧靜與平安的泉源。我們的救恩全靠著它。慈悲:這個字啟示出至聖聖三的奧蹟本身。慈悲:天主藉以來與我們相遇的最終極和最尊貴的行動。慈悲:存留在每個真摯地注視人生旅途上的弟兄姊妹雙眼的人內心的基礎法律。慈悲:那座連接天主與人類的橋樑,使我們儘管有罪仍能敞開心胸去接受會永遠被愛的希望。
3. 有時,我們甚至被呼喚去更集中地注意悲慈,使得我們可成為天父在我們人生中的行動更有效的記號。因此,我宣佈了這慈悲特別禧年,作為教會的一段特別的時間;一段讓信友的見證更茁壯成長和變得更有效的時間。
聖年將於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八日,聖母無染原罪慶日開始。這瞻禮使我們記起天主在人類歷史的開始時的行動。在亞當和厄娃的罪行之後,天主不願把人類留在邪惡的劇痛中自生自滅。因此,祂轉目注視在愛中聖潔無瑕的瑪利亞(見弗1:4),揀選她成為人類救主的母親。當面對著罪過的沉重,天主以完滿的慈悲來回應。仁慈總比任何罪過都要更偉大,而且沒有任何人能夠在那總是準備好去寬恕的天主祂的愛上施加局限。我將在無染原罪慶日喜樂地打開聖門。在那天,聖門將成為仁慈之門,任何人都可透過跨越這道門來經驗那撫慰人心、寬恕人罪,並注入希望的天主祂的愛。
在接著的星期日,即將臨期第三主日,羅馬的主教座堂——即聖若翰拉特朗大殿——將會打開。在接著的幾個星期,其他宗座大殿的聖門都會打開。在同一個主日,我將會宣佈,每個地方教區,在主教座堂——任何個別地區的信友的母堂——或是,在共主教座堂或另一座具特別地位的聖堂,將在這聖年期間打開一道仁慈之門。按地方教長的自行決定,可在常有大批朝聖者到訪的聖堂打開類似的門,因為到訪這些神聖之地常是個充滿恩寵的時候,人們發現到皈依之路。因此,每個個別教會,都將直接參與活出這聖年,作為一個恩寵與靈修更新的特別時刻。由此,無論羅馬還是各個別教會都將慶祝這禧年,作為教會普世共融的可見記號。
4. 我選擇了十二月八日這日子,是因為它在教會近代史中的豐富意義。事實上,我將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結束五十週年的那天打開聖門。教會覺得很有需要去傳承這事件。藉著這次會議,教會進入了她歷史的新階段。與會主教們都強烈地感受到一份與他們時代的人以一種更易懂的方式來談論天主,是為聖神的一口真噓氣。那使教會太長時間成了某種城堡的圍牆就被拆下來了,而以一種新的方式來宣講福音的時期已到。這是從一開始就已存在的同一個宣講的新階段。這是所有基督徒以更大的熱忱和信心來為他們的信仰作見證的一個清新的任務。教會意識到一份要作天父在世界的愛的活生生的記號的責任。
讓我們記起聖若望廿三世在那屆大公會議開始時,他指出教會該走的路時所說的話:「現在,基督的新娘想用的是仁慈之藥,而非嚴苛之方。(…)天主教會,因著她在這大公會議中高舉宗教真理的火炬,想要看所有人展示出她是位慈愛的母親;有耐性、慈祥、對她已分離了的子女充滿同情和善意」[2]。真福保祿六世在會議結束時也說過類似的話:「我們想要指出,這會議的宗教特質之最,是愛德。……良善的撒瑪黎雅人這古老故事乃這會議的靈修模範。……一波喜愛與欽佩之浪從教會傾流到人類的現代世界上。的確,錯誤曾被否定,只因這是愛德所要求的,程度不亞於真理所要求的,但對每個人,就只曾有規勸、尊重和愛。這會議向今天世界所發出的,不是令人沮喪的診斷,而是鼓舞人心的治療;不是詛咒死亡的預言,而是互相信任的訊息。現代社會的價值不單得到尊重,更有表揚,其努力得到認同,其渴望得到淨化和祝福。……我們必須強調的另一點是:這一切豐盛的教導都只導向一方:為人類的服務,為身處各種環境、各種軟弱和需要的人服務」[3]。
藉著教會已接受了的這些感恩之情,以及感到對眼前的任務責無旁貸,讓我們對復活基督滿懷信心的跨越聖門的門檻;祂就是那在我們的朝聖之旅上不斷支持我們,也會一直保守我們的。願那指引信友腳步以與基督已完成的拯救工作合作的聖神,引領並支持天主子民的道路,使得他們可省思那慈悲的面容[4]。
5. 這禧年將於二零一六年十一月二十日 的基督君王慶節結束。在那天,隨著我們關閉聖門,我們首先會因至聖聖三給予我們這恩寵的特別時間而對其充滿感恩和致謝之意。我們將把教會的生命、整個人類,以至整個宇宙交託在基督王權手中,請求祂把祂的仁慈傾注在我們身上,有如清晨的露水,使得每個人可通力合作,建構一個更光輝的將來。我多麼渴望來年將沉浸於仁慈之中,使得我們能夠向每位男女走出去,帶著天主的美善和溫柔!願仁慈的潤膚油可觸及每位信友,無論遠近,以作為天主國已在我們中間的一個記號!
6. 「天主行使仁慈是適切的,祂尤其以這種方式來彰顯祂的全能」[5]。聖多瑪斯。亞奎那的說話展示出,天主的仁慈,並非軟弱的徵兆,反是祂全能的記號。因此,在禮儀中最古老的集禱經之一,要我們這樣祈禱:「那首先藉祢的仁慈和寬恕來啟示祢德能的天主啊!……」[6]。貫穿整個人類歷史,天主總是那臨在的、親近的、預先照顧的、神聖的,以及仁慈的一位。
「有耐心和仁慈的」。在《舊約》中,這兩個字時常一起出現,以描寫天主的本性。祂的仁慈具體地展現在祂貫穿救恩史的許多行動中,當中祂的美善總壓倒懲罰和毀滅。《聖詠集》以一種特別的方式來突出祂仁慈行動的宏偉壯麗:「是祂赦免了你的各種愆尤,是祂治愈了你的一切病苦,是祂叫你的性命在死亡中得到保全,是祂用仁慈以及愛情給你作了冠冕」(詠103:3-4)。另一篇聖詠,以一種更直截了當的方式,來證明祂仁慈的具體記號:「上主為被欺的人作辯護,上主給饑餓的人賜食物,上主使被囚的人得自由。上主開啟瞎子的眼睛,上主使傴僂的人直身,上主愛慕那正義的人。上主對旅客加以保護,上主支持孤兒和寡婦,上主迷惑惡人的道路」(詠146:7-9)。聖詠作者還寫了:「祂醫治了心靈破碎的人,也親自包紮了他的傷痕。……上主將謙遜的人扶起,將蠻橫的人貶抑於地」(詠147:3, 6)。簡言之,天主的仁慈並不是個抽象的概念,而是祂藉以啟示祂猶如父母出自內心深處對其子女的愛的具體事實。說這是「出於肺腑」的愛,一點也不誇張。這份愛自然而然地從深處湧出,充滿溫柔與憐惜、溺愛與仁慈。
7. 「因祂的仁慈永遠常存」。這是聖詠第一百卅六篇在敘述天主啟示的歷史時,每節都重覆的重句。因著仁慈,舊約中的所有事件都充滿了根本的拯救含意。仁慈使天主與以色列之間的歷史成為一篇救恩的歷史。不斷地重覆「因祂的仁慈永遠常存」,就如聖詠作者所做的,看來可打破時空的界限,把一切都嵌入那愛的永恆奧秘中。這彷彿在說,不單在歷史內,更是在一切永恆中,人類總是在天父的仁慈目光之下。因此,以色列子民想要把這篇聖詠——即所謂的「大讚歌」(the Great Hallel;o Grande Hallel)——在他們最重要的禮儀節中儀式中。
在祂的苦難之前,耶穌曾以這篇仁慈之詠祈禱。瑪竇在他的福音中,藉說到「當耶穌和他的門徒們唱了這聖詠時」走出橄欖山(26:30)證明了這點。當祂正在建立感恩聖事作為對祂自己以及祂的逾越祭獻的紀念時,祂藉象徵來把這至尊啟示行動置於仁慈的啟迪之下。在這仁慈的同一背景下,耶穌進入了祂的苦難和死亡,意識到祂將在十架上使這愛的偉大奧秘達致完滿。得知耶穌也曾親自以逼篇聖詠來祈禱,使這篇禱詞變得對身為基督徒的我們來說更為重要,這挑戰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取用這重句,以這句讚美來祈禱:「因祂的仁慈永遠常存」。
8. 藉著注視耶穌和祂的仁慈目光,我們就經驗到至聖聖三的愛。耶穌從天父手中所接受的使命,就是完滿地啟示天主愛的奧秘。「天主是愛」(若一4:8, 16),在整本《聖經》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有若望這樣的斷言。這份愛現已在耶穌的整個人生中成了可見的及可觸摸的。祂的整個人除了愛,一份無償地給予的愛之外,就沒剩下甚麼了。祂與那些接近祂的人所建立的關係,彰顯出一些完全獨特而且無法重覆的事物。祂所行的記號,尤其在面對著罪人、窮人、被邊緣化的人、病人,以及受苦的人所行的,全都旨在教導人仁慈。在祂身上的一切,都在述說仁慈,在祂身上毫不缺乏同情憐憫。
耶穌,見到那些跟隨著祂的群眾,知道他們疲憊不堪,迷失又沒有指引,便深深地為他們動了憐憫之心(見瑪9:36)。基於憐憫之愛,祂治好了那些被帶到祂面前的人(見瑪14:14),並以僅僅幾條麵包和幾尾魚,祂餵飽了一大群人(見瑪15:37)。在這一切狀況中,觸動耶穌的就只有仁慈,別無其他;祂並藉之洞悉那些祂遇到的人的心,並回應了他們最深層的需要。當祂遇到正要把她剛死去的兒子送往埋葬的納因城寡婦時,祂就對這位哭喪的母親的強烈痛苦動了憐憫之情,祂就藉使她的兒子死而復活來把她的兒子歸還給她(見路7:15)。在革辣撒地區釋放了一個附魔的人之後,耶穌便把以下的使命委託給他:「你回家,到你的親屬那裡,給他們傳述上主為你作了何等大事,怎樣憐憫了你」(谷5:19)。瑪竇的召叫也是在仁慈的背景下發生的。在路過這稅吏的攤棚時,耶穌特意注視著瑪竇。那是一道寬恕了那人罪過的充滿仁慈的目光,那人是個罪人也是個稅吏,是耶穌所揀選的——儘管他的門徒都有所顧慮——以成為那十二人之一。可敬的聖比德(St. Bede the Venerable),在評注這段福音,來到耶穌以仁慈的愛注視瑪竇,並揀選了他時,這樣寫道:miserando atque eligendo(即:可憐的但也是被選的)[7]。我對這句話印象深刻,致使我選了它作為我的牧職座右銘。(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