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教學校童軍實踐社會訓導
葉家祺
澳門童軍活動歷史源遠流長。據澳門童軍總會資料顯示,早於1911年間已經有葡萄牙人從歐洲引入童軍運動,其後的幾十年裡,相繼由葡萄牙和中國大陸傳入,並在澳門發展。期間由於戰亂和種種原因,令澳門的童軍運動未能夠得到穩定發展,斷斷續續,起伏不定,甚為可惜。回顧過去的數十年,相當多的學校均設有童軍隊伍和支部,童軍活動十分盛行。以粵華童軍為例,三十年代在中學內已經組成了四個旅部,盛極一時。
可是,自六十年代開始,當時澳門的童軍運動逐漸走向低谷和停頓狀態,導至了其後的近二十年間,此運動在澳門沉寂了下來。
當代澳門童軍活動始於1983年。根據澳門童軍總會資料,自1982年起,在澳門教育界人士和社會賢達的倡議下,共同籌備一個公開,全新的澳門童軍總會。在世界童軍組織亞太區童軍辦事處和香港童軍總會的協助下,經過長達一年多的部署和訓練,於1983年12月12日正式在澳門立案註冊成立。
目前澳門童軍總會共設有29個旅部,當中11個旅部屬於公教學校。為了解更多有關公教童軍的資訊,本報很高興接觸了鮑思高粵華小學及粵華中學的負責人,包括小學校長黎意芬女士,副校長葉康成先生,與及中學校長陳文彬先生,校監孔智剛神父,並以粵華童軍第十二旅及第二十八旅為例子,為我們介紹有關學校舉辦童軍活動的一些往事,現況及展望。
童軍起源與宗教
台灣的趙守博先生曾撰文綜述有關世界童軍運動的起源:童軍運動最初由英國人貝登堡(Robert Baden-Powell)所創立。當年貝登堡開創童軍運動時,堅持要參加童軍的青少年一定要履行三項根本原則,即對上蒼負責(Duty to God)、對他人負責(Duty to Others)及對自己負責(Duty to Self)。貝登堡是個服務於軍旅的英國人,而英國也是一個深受基督教教義影響的國家,雖然自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 1491-1547)之後,英國脫離羅馬梵蒂岡教廷而自創英國國教(Church of England , Anglican Church, Episcopal Church),即聖公會教派,但基本上還是屬於基督教的一支。所以,當貝登堡提到God時,這個God指的就是基督教中的上帝。不過,貝登堡也強調,童軍運動應不屬於任何一個教派或宗教;只是他堅持認為青少年人格之健全成長應有賴於「精神素養」(spirituality)和「確認人類有更高的主宰者」(belief in a high power),也就是要有宗教的薰陶和制約。由此可知,貝登堡深信童軍運動應可借助宗教力量的陶冶和支持。
世界童軍運動的最高組織,即世界童軍運動組織(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Scout Movement, WOSM)將前述當年貝登堡創立童軍運動所遵循的三大根本準則,訂為世界童軍運動的三項基本原則,但在對上蒼負責(Duty to God)的原則的註釋中特別強調,這個原則主要的內涵為「信守精神理念(spiritual principles),對主張此等理念的宗教保持忠誠,且接受由此等理念所衍生而來的一切責任。」可見,宗教在童軍運動中的重要性。
不過,要在此強調的是,童軍運動是對所有正信宗教都是接納和包容的。也因此,幾乎所有重要宗教都有童軍組織和參與童軍運動的推動。而雖無固定宗教信仰者,只要不排斥宗教,並承認自然界人類還有更高的主宰者的,也都可以參與童軍運動和組織。
現行各主要宗教,都有國際性的童軍組織,例如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回教,猶太教,東正教等。天主教方面,比教早期的國際性組織為由教宗本篤十五世(Pope Benedict XV)支持下於1922年成立的國際天主教童軍會議(International Catholic Conference of Scouting, ICCS)。此即為國際天主教童軍會議之濫觴。香港童軍總會也是該童軍會議的成員之一。
粵華童軍第十二及二十八旅歷史沿革
1986年,時任中學校長孔智剛神父非常鼓勵年青人投身童軍行列,因此在校內聯同有志的老師開始籌建一支學校的童軍旅部,大約用了一年時間,終於在1987年1月31日鮑思高瞻禮日下正式成立粵華中學澳門童軍第十二旅,歷經數任校長,包括劉戩雄神父,華近禮神父,梁熾才神父,李益僑神父,至現時的校長陳文彬先生,成立已逾二十八年。
童軍運動以貝登堡精神為本,根據其所創造的積極教育方式,不分種族、語言,協助發展本澳青少年德、智、體、群、美五育,以作為學校及家庭教育的輔助。在實踐層面上,童軍透過進度性獎章計劃,專科徽章計劃,小隊制度,誓詞及規律等去培訓及建設青少年的身,心,靈等方面的發展。此外,日行一善,忠誠,敬天愛人等童軍精神也與愛人如己等教會訓導互相呼應。
粵華童軍第二十八旅則是下屬鮑思高粵華小學的一支童軍旅部,於2001年正式成立,歷經十四載。目前兩支旅部的訓練活動全部按照澳門童軍總會的標準及方針下進行。現時於校監李益橋神父,校長黎意芬女士及副校長葉康成先生的努力下持續發展。
第十二旅:崎嶇路途廿八載
孔智剛神父表示,初期的童軍活動中心設在粵華中學前夜校辦事處,即學校後門的位置,社會發展相對穩定,也造就了童軍十年的穩定發展期。隨著往後的社會變遷,物質及生活質素方面愈來愈豐富,由當時的打字機到現在的電腦,由三五成群面對面聊天到使用智能電話於網絡聊天,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第十二旅創旅旅長廖忻怡先生對我們憶述,最初收生的時候約有50至60位學生,學校能從中挑選40位,再綜合篩選成大約五個小隊,人數介乎33至40人之間,當時來說算是很龐大的規模了。雖然現在不及當年,社會上增加了形形色色的活動,但是在團隊質素上一直都有保持良好狀態,因為在選拔童軍必須要求學生品學良好,這並不是說要求很優秀,但至少在課業上是沒有問題。過去學校內並沒有很多課餘活動,因此,童軍無論作為一種活動或服務來說都有相當大的吸引力。
孔智剛神父續說,第十二旅發展至大約2000年以後,由於社會整體改變很大,很少人願意受到約束,接受紀律性訓練,這是沒話可說的趨勢。整個旅部的人數是逐年下跌的,也是全澳結構上出現調整的時期,甚至粵華中學自身都遇到很多問題。人數不足加上教學工作改革,童軍活動在運作上變得很艱難,人數只剩下3至5位而已,根本談不上開展新活動,但願以意志繼續堅持下去,等待轉機。
陳文彬校長表示,第十二旅自2007年至現時,學校先後得到鍾震宇先生,廖忻怡先生及粵華中學的許健鴻老師的協助得以重新出發,慢慢培育新的核心成員。校方現時在多方面作出支援,希望為第十二旅重拾昔日的雄風。
第二十八旅:培育童軍精神的搖籃
踏入2000年,鮑思高學校與粵華中學合併,成為現今鮑思高粵華小學。這事件於粵華童軍的發展也是一個很大的轉捩點,第十二旅之幼童軍團隨兩校之合併而解散。時任小學校長孔智剛神父認為童軍必須從小就開始培養紀律與情操,以準備身心靈的發展。幼童軍可以比喻為童軍金字塔的底部,對往後的童軍及深資童軍等年齡階層有很深遠的影響。故於2001年創立第二十八旅,繼續培養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以鮑思高粵華小學為例,約七歲半(小學三年級)就可以申請成為該校幼童軍。
黎意芬校長表示,校方滿意現時童軍活動的發展情況,學生的參加情況也慢慢活躍起來。對於童軍這類服務型餘暇活動,家長方面也很支持他們的小朋友多參與紀律訓練,對課業沒有太大影響,而且還有正面的影響。小學課程始終與中學不一樣,小學的課程是比較輕鬆,沒有像中學那麼緊張。小學生涯上對於培養良好習慣,責任心等各方面都非常重要,根基做得好的話與童軍的組成有直接的影響。
談及小學生參與童軍的情況,葉康成副校長表示,童軍現時屬於課外活動統籌的活動。學校目前提供大約50至60種不同的課外活動,全校有大約120多班。以出席及代表學校的活動來看,文娛活動佔的比例比較多;以報名人數方面來說,體育活動的比例則比較多。童軍的分類比較特殊,因為它偏向是一種服務團隊,例如學校舉辦活動時需要維持秩序,代表校方參與活動或進行愛德工作。
校長及副校長續表示,童軍能學到的是正規教育甚少接觸的事情,例如烹飪,繩結,宿營等等。他們在家裡甚少會做這些事,但當一班人走在一起,在童軍組織裡學習及應用,能使學習變得有趣。至於有關小學生對童軍活動的回應,主要是他們都覺得童軍有很多不同形式的活動、獨特的制服、職級和獎勵制度,或多或少製造了一個向上流動的精神,他們也慢慢覺得自己變得更強,對他們自己的身心又有益,出來社會能給別人一個良好的風範。
展望未來
提及未來的發展,中小學均表示在現有的資源下開拓電子化平台,以回應新時代的需要。例如提供電腦室設備,建設網頁等等。另外,參加人數方面已經逐步回升,旅部負責人鍾震宇及廖忻怡表示會加強領袖培訓,希望做好提升不同年齡青年的品行、技能及領導才能。兩個旅部對人數增長方面也保持樂觀,預計2017年,兩個旅部的成員合共可超過一百人,讓粵華童軍歷史推向另一個高峰,發揮鮑思高神父對朋輩正面影響的精神,雖然童軍本身不能給參加者什麼名利,但能帶給他們開心,知識,技能,讓他們好好享受當中的樂趣就好了。
教宗方濟各去年兩度談及童軍對社會的貢獻
教宗於2014年曾兩次於公開活動中對童軍的貢獻作出肯定。8月1至10日,歐洲20個國家的12000名童軍齊聚法國諾曼底,參加第4屆國際大會,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週年和諾曼底登陸70週年。教宗方濟各在此機會上致函大會,邀請童軍成員為歐洲和平祈禱,勇敢維護基督信仰價值。他表示:「在這個世界上,你們不僅是觀眾,也是真正的參與者!」教宗鼓勵他們,為維護基督信仰價值,尤其維護生命、人的發展及尊嚴、對抗貧窮,不要害怕面對並迎接每日的其它各種挑戰。
11月8日,教宗接見意大利天主教成年童子軍時勉勵他們要做「建設公益的酵母」,提供一顆「溫暖的心」。教宗說:「在一個複雜而多元文化的社會中,你們能夠以淳樸和謙卑來見證耶穌對每個人的愛,嘗試新的福傳方式,忠於基督也忠於人。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常常會遭遇困境,有時很可能會迷失自己,沒有能力看清事物,感受不到天主的臨在。因此,給予這些弟兄姐妹的真正羅盤,應該是一顆溫暖的心,一顆能按照天主的意思去『指引』他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