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需要一座音樂廳」
PEDRO DANIEL OLIVEIRA 著
吳志濠 譯
劉炎新神父認為澳門需要建設一座音樂廳以加深本地的文化底蘊。他又探討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在培育年青人音樂方面的傳统和回顧上任院長莫慶恩神父在任時對學院的貢獻。
您自2013年7月18日起擔任學院的院長。請問現時學院的情況如何?
和以前一樣,我們繼續致力於培育年靑人的音樂能力。現在我們增聘了兩位俄國老師,讓更多的小朋友對音樂感興趣和學習小提琴。過去我們只有鋼琴班,而現在則加開了小提琴班。而到現時為止學院大約有150名學員,當中以學習鋼琴為主的學員佔大多數。
將來學院會有新的計劃嗎?
我們和澳門大會堂處於同一座建築物。我們想吸納更多的學生,奈何空間有限。資金方面亦同樣缺乏,雖然有來自政府的資助,但日常開支也不少。即使本院的學費由學生支付,但收入亦不足以抵銷開支。
所以需要更多的資助?
如果政府能提供更好的教學地方固然更好。我們亦有詢問過澳門教區,但至今並未收到回覆。
儘管如此,您認為貴院能培養出優秀的音樂人才參與本地的樂團嗎?
看情況吧。當年青人完成中學課程後他們一般會選擇升讀大學而沒有追隨自己的音樂路途。然而,有一些人離開本校後選擇加入本地的樂團。
請問您如何看待現時本澳的音樂境況?
這方面在過去的二十年一直都有進步。現在有了一所澳門演藝學院(屬文化局轄下),位置就在望德堂附近。我覺得對於一個小城來說已經做了很多。
即使是一座小城,澳門政府有政策把本澳打造為世界旅遊和休閒中心。您認為這政策是否缺乏文化素質的支撐?
對,是的。澳門在與音樂有關的文化方面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數年前我與當時的澳門基金會主席吳志良先生談過:「為甚麼政府資金充裕但不去建造一座音樂廳?」時至今日情況依舊沒有變,但澳門需要這項基礎設施。
那文化中心的兩個劇院能作為代替嗎?
澳門文化中心不是一個專門演奏音樂的地方,而是一個舉辦綜合多種文化活動的設施。
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是於1962年由區師達神父創辦。它是本澳第一間為年青人提供有系统性的音樂教育機構。它被認為在分派獎學金和提供事業機會中扮演重要角色⋯⋯
應該說學院提供了一個平台去引導小朋友的興趣,不論在音樂上和在其質素方面。有些人有意想視音樂家為自己的事業。雖然他們技藝出眾但我認為在澳門要實現此事甚為艱難。
是因為缺少政府的支持?
不論能否依靠音樂,如何維持生計都是這些年青人的顧慮。這是不容易的,但是有人做得到。當然,如果你擁有一大筆金錢的話會更容易實踐。
學院曾經和幾個歌團一同演出,其中包括與嚶嗚合唱團到訪區師達神父的故鄉,萄葡牙的亞速爾群島參與表演,和聖羅撒(英文部)女子中學合唱團合作。您認為將會有更多類似的演出機會嗎?
應該會吧。因為音樂與歌聲的結合妙極了。
您接替了莫慶恩神父成為學院院長⋯⋯
當莫神父生病時我被任命為學院的副院長。莫神父很願意幫助別人,而他協助難民的工作為人所共知。其實我們很少聯絡,因為他在澳門天主教社會福利會有自己的辦工室。當他離世後,我們的主教(黎鴻昇)任命我為院長。但與我不同的是,莫神父有出眾的音樂才能。
能再給我們分享多點?
上年的12月21日我們在玫瑰堂舉行的聖誕音樂會中向莫神父致敬,演出作品中包括莫神父作曲的「謝主頌」。這首作品在1950年3月20日,於聖則濟利亞小堂舉行的彌撒當中首次詠唱,主持彌撒者是萬宇輝神父(前本報社長)。而該樂曲則由莫神父指揮,區師達神父以管風琴彈奏。
***********************************************************************************
關於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
一九六二年由本澳知名音樂家區師達神父創立,為本澳青少年提供循序漸進和正規的音樂教育。區神父由該時起任院長直至一九九三年逝世為止。學院於一九七五年擴展校舍,並於一九九五年獲澳門教區林家駿主教批准撥出現址(澳門家辣堂街19號三樓)繼續辦學。
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秉承區師達父創校時演奏與理論並重的教學理念,提供系統性的訓練,奠定穩固的藝術教育基礎,不少學生於本院完成學業後,繼續到國內外的高等音樂學院及大學進修,包括北京、台灣、香港、本澳、澳洲、美國、加拿大、葡萄牙等地。學成後回澳為本地音樂教育和本澳音樂事業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