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濟各的得着
文祖賢 著
何紹玲 譯
教宗於1月18日到馬尼拉聖多瑪斯大學會晤青年時,他稱讚他們的慷慨,接著他說:「你們更應學習去領受、去乞討、去認識我們的貧窮、去做福傳工作。重要的不僅要去愛,也要學習被愛,不能自感滿足。我常常借用本篤十六世的通諭:《天主是愛》(Deus Caritas Est)中的一句:人「總不能永遠付出,也要懂得接受。要付出愛的人也同時要接收愛這份禮物。」
教宗方濟各告訴大家,他便是被福傳的一個鐵證。從馬尼拉返回羅馬的機上,記者已急不及待向教宗發問:這次亞洲牧靈訪問他學懂了甚麼。他回答說:「是態度!是態度感動了我。並非一般官式的態度,是良好的態度,充滿誠意的態度,來自內心的態度,有些甚至令人落淚,當中夾帶着一切:有信、愛、家庭、幻覺、未來。」究竟是什麼態度?待我把他所說的話記錄下來吧(我加上小標題)。
為父的態度
「那些一心想教宗祝福自己子女的父親的態度,並不是特別某一位。我們在路上也遇到不少,一種在別處看不到的態度,他們彷彿在說『這就是我的寶貝,是我的未來,是我的摯愛,我甘心為他辛勞,為他受苦也值得』。是一種沒粉飾過而發自內心的態度。」
喜悅與熱情的態度
「第二種觸動我的態度是他們那份熱情,毫不造作,充滿喜悅和快樂,心懷慶祝之情。即使天下着雨,有位司儀告訴我,他也被感染,因為他們都是來自獨魯萬市,笑容卻沒被雨水沖去。那份喜悅、一份並不勉強的喜悅。還有那笑容,一點也不虛偽。不!是發自內心的笑容,笑容背後看到正常的生活、也有痛苦和問題。」
為母的態度
「那些帶着患病孩子的媽媽,她們那份態度。不錯,為母的大抵也會這樣做,卻未見過有媽媽把孩子舉到這麼高,爸爸會,他們會這樣做。還有那無數患殘疾的兒童,患的殘疾令你吃驚;他們沒把孩子收起,他們把孩子帶到教宗跟前,好讓教宗向孩子降福:『這就是我的孩子,他就是這模樣,但他就是我的孩子。』天下母親也知道、也會這麼做。但就是他們那份態度令我震驚,作為父母的態度、熱情的態度、喜悅的態度。」
信仰及把一切交托天主
「有一個我們不太容易明白的詞,因它常被濫用、被錯誤引用、被錯誤理解,但它卻很有深度,就是『放棄』。那些歷盡艱辛卻能從新振作的人民。」
「昨天我去探望獨魯萬城意外身亡那青年女義工『姬絲桃』的爸爸,卻被他的話感動了,他告訴我女兒是因工作而身亡,他是在告訴自己,已成事實,也該接受事實。他正是這類懂得領受痛苦的人,這就是我表達我所見的。」
大概教宗方濟各所談及的態度也不用多加解釋了罷,至於最後那點,聖父說『放棄』常被濫用、被錯誤引用、被錯誤理解,很多人覺得這是接受失敗或懶散;有人或許覺得這是命中注定,但這些都不能和『基督徒的放棄』相提並論。
耶穌教導我們:『基督徒的放棄』(“resignation”「無可奈何」)源自我們都是天主的兒女這信念,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叫祂『爸爸』的是如何明智、如何良好、比任何祂的受造物有權威。因此,祂為我們構思的計劃是完美的,比我們自己想出來的好。
如果我們覺得「出亂子了」,那即事情沒如我們計劃般。有一格言我們應永記在心:「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們的信德告訴我們,沒天主的允許,什麼事也行不通,而我們知道若有天主的應諾,我們便百分百肯定那事一定會給我們帶來益處…但必須按天主的旨意去做。
把事情放棄、或交托給天主有兩步驟:要接受現實,再去配合各自靈修上的得益;我們必須與天父在心靈上溝通,好知道祂為我們作了什麼安排;也得仰望耶穌、我們的長兄、天主的愛子,好讓祂指引我們如何去落實天主的計劃;要依賴聖神,因祂能給我們需要的光芒與力量;最後,我們要邀請榮福童貞瑪利亞、我們的母親,為我們的禱告作出有力的轉求。
以上便是教宗方濟各所說的『基督徒的放棄』,是最有根據的,並不是帶我們沈迷於自憐那種,這種放棄會帶給我們「真摰的熱情,喜悅和快樂,心懷慶祝之情」。就是這能力驅使我們成為那些「歷盡艱辛卻能從新振作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