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於普世教會為在中國教會祈禱日的前一次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提醒信友們5月24日,進教之佑聖母瞻禮當天,為在中國的天主教徒祈禱。教宗說:“讓我們祈求聖母瑪利亞幫助在中國的天主教徒在自己的同胞中始終做仁愛的可信見證人,並使他們在精神上與被立為教會磐石的伯多祿聯合在一起。” 教宗方濟各在多次機會上強調普世教會與在中國的教會團結一致,並且十分關注這個國家的形勢。他於2013年3月13日剛當選為教宗,便在西斯汀聖堂內向前來恭賀他的香港主教湯漢樞機表示:“中國在我的心坎上。本篤教宗敞開了一條修和的道路。”隨後,教宗方濟各又於2014年8月從韓國首爾返回羅馬的座機上向隨行記者們表示,他隨時樂意訪問中國。他並說,本篤十六世教宗寫給中國教會的那封信“為中國教會問題仍然重要且具有現實意義”。
教宗聖神降臨節彌撒(2015年5月24日)
拒卻聖神不但沒有自由,也是罪行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5月24日聖神降臨節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大禮彌撒,勉勵信友們接納聖神的恩賜。教宗強調,如同昔日在宗徒們身上發生的那樣,聖神在今天也將人引向真理、更新大地並產生效果;誰若對這恩寵行動自我封閉,便是罪行。 「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你們領受聖神罷!」(若二十21,22)。教宗重復《若望福音》的話説,耶穌宣布聖神要降臨在宗徒們身上的這句話,在五旬節這一天實現了。今日教會如同初期時那樣,繼續領受聖神的恩賜。
教宗方濟各宣佈慶祝慈悲禧年詔書(5)
慈悲的面容(Misericordiae Vultus) 教宗方濟各 信訊 恭譯 21. 仁慈並不相反公義,而是表達出天主對罪人的行動,給他再一次悔改、皈依和相信的機會。歐瑟亞先知的經驗幫助我們,向我們展示出朝向仁慈的跨越公義。這先知身處的時代,是猶太人歷史中最動盪的時期。王國將近要滅亡;人們不再忠於盟約,他們已離開天主,也失去了他們祖先的信仰。按照人類的邏輯,天主想拒絕這不忠信的民族,也是對的:他們並沒有遵從他們同意所立之約,那麼適當的懲罰就是應得的,即充軍塞外。先知的說話也如此作證:「他們將不會回到埃及地,而亞述將成為他的王,因為他們拒絕了回到我這裏來」(歐11:5)。然而,在這呼求公義的反應之後,先知徹底地改變了他的言語,並啟示出天主的真正面容:「我心在我內忐忑,我五內被憐憫燃燒著。我不會再屈從於我的忿怒,我不會再摧毀厄弗辣因,因為我是天主,而不是人;我是在你們中的聖者,我不會因我的忿怒而來到你們這裏」(11:8-9)。聖奧斯定,幾乎就像在評注這先知的這段話般,說:「對天主來說,去抑制怒火較抑制仁慈容易得多」[13]。就是這樣了。天主的憤恕只是一剎那的,但他的仁慈卻永遠常存。
教宗方濟各2015年5月20日籲請信友們為中國天主教徒祈禱
教宗方濟各5月20日籲請信友們為中國天主教徒祈禱──「讓我們祈求聖母瑪利亞幫助在中國的天主教徒在自己的同胞中始終做這愛與仁慈的可信見證人,並使他們在精神上與被立為教會磐石的伯多祿聯合在一起。」
主教公署通告
任免狀 因應本教區需要,免除萬嘉諾神父澳門教區副總務長之職責。 本任免狀於主曆二零一五年五月三十日開始生效(2013年7月30日簽發之相關委任狀同日停止生效) 發自澳門主教公署,並蓋上主教公署公章。 主曆二零一五年五月二十二日。 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黎鴻昇
聖家學校「師生文藝匯演」展示餘暇活動
(本報訊)聖家學校於5月23日假何黎婉華庇道劇院舉行「師生文藝匯演」展示餘暇活動成果。應邀出席的嘉賓有:教青局學前暨小學教育處龔志明處長、青年結社培訓暨輔導處陳旭偉處長、聖家學校辦學實體代表鄭德蘭修女、各友校校長、校友家長莫美銀女士、孫德慧以及表演學生家長等。
聖保祿孝女會
與主耶穌聯繫百載 今年踏入修會一百周年的「聖保祿孝女會」是保祿大家庭10個宗教組織之一。是次百周年紀念感恩祭將於2015年6月21日,由天主教香港教區湯漢樞機在沙田聖本篤天主堂舉行。 保祿大家庭由會祖真福雅各‧雅培理神父創立,並蒙時任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於2003年4月27日列為真福品。真福雅培理神父採用現代媒體來傳播福音。蒙自聖體的滋養,保祿大家庭發展起來,現時家庭成員包括1個男修會(聖保祿會),4個女修會(聖保祿孝女會;主徒修女會;耶穌善牧修女會;宗徒之后修女會),3個在俗奉獻團體(聖佳播天使會;聖母領報會;耶穌司鐸會)和2個平信徒團體(聖家會;保祿贊助會)。每個組織各自肩負不同大眾福傳的側面,涵蓋大眾媒體,人性發展,文化,牧民活動,禮儀,聖召及家庭。 澳門方面,聖保祿孝女會現於主教座堂前面之主教巷11號地下營運聖保祿書局。 B.K.I.
澳門辦音樂祈禱會敬禮聖母
指揮家盼向國內推廣聖樂 (天亞社訊)意籍指揮家龐保頤(Aurelio Porfiri)與澳門化地瑪聖母女子學校的學生,上周六(五月十六日)舉行了一場敬禮聖母的音樂祈禱聚會,他希望能把聖樂推廣至國內教會。 定居澳門多年的龐保頤,負責這間女子學校的音樂活動,演出當日他在澳門教區的花地瑪堂指揮著學生,以華語、英語及拉丁語,演繹不同作曲家創作的《聖母經》共十首。當中還插入由國籍和外籍的神父、修女及教友撰寫的默想。 龐保頤向天亞社表示,當日的表演不算是音樂會,它「更像在聖母月裡,敬禮她的一場禮儀」,他又形容演出就如「聽到天使歌唱一樣」。
瑪大肋納嘉諾撒學校舉辦生命教育校本培訓
(本報訊)5月中旬,瑪大肋納嘉諾撒學校在教育發展基金的資助下,邀請了資深兒科醫生及教育工作者–鄔維揚先生,親臨該校為幼小教師舉辦了一場生命教育講座。 是次講座的主題是「溝通之道」。講者透過《八兩金》的電影分享,指出在人際關係的溝通上,可以憑藉對方的身體語言來加深對他人内心世界的了解,對方也同樣可以通過身體語言解讀到我們的真實想法。故此,即使人與人因環境、性格上的差異所產生的誤解,只要能付出時間注意對方身體發出的訊息,坦誠傾訴和用心聆聽,進而顧及他人的需要,並以正面的價值觀面對事情,相信彼此的關係應可得以轉變、相互提昇和影響,使溝通事半功倍。 整體來說,教師表示啓發很大,期盼在陪伴學生成長的旅途上,靈巧地運用不同的溝通技巧,以生命影響生命,引領學生健全成長。
評論:生命教育在宗教科目中的意義
陳玉葉 生命教育是為提升和豐富人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而所進行一系列教育活動,以拓展個人的生命和生活方式為其根本目的。其主張為強調思索個人自我肯定及生命存在的意義;注重人際相處及尊重別人的價值性活動;以知行合一為生命實踐的目標,為整合「知情意行」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