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進 cxj0303@126.com 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修士,很高興能借次機會表達我八年來在修院的學習心得以及對修院的無限感恩。我個人認為,修院生活有別於一般的高校生活。修院是天主教會栽培和鑄就有志為天主獻身並樂於為人群服務者的高等教育院校,因此,修院教育以基督精神為本,秉承基督宗教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我們修士在個人及團體幅度達至成全。只有當我們修院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與薰陶後,才會真正地踐行仁愛,發揚基督的博愛精神,將基督的神國帶到人間-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等的價值目標。
Blog
家暴問題研討會六月十四日下午進行
2015年6月11日(本報訊)本澳兩個獅子會──澳門獅子會及濠江中央獅子會──將於本週日(六月十四日)下午三時假新口岸國際研究所會議廳聯合主辦一個防止家暴研討會,探討本澳家庭暴力的問題。 研討會由澳大教授林玉鳳主持,主講嘉賓除有善牧中心代表外,還有心理專家及律師。他們將會於現場說出家庭暴力在澳門的嚴重性外,更會提及立法的迫切性,同時亦會解答出席者有關之問題,以及為有需要人士尋求解決的方法。 是次研討會將會有來自對該問題有關連的社團的大約一百人參加。另外亦會有圖片展覽和短劇的演出。
澳門傳媒代表團到五邑地區參觀考察
2015年6月11日(綜合本報及台山政府訊)2015年6月4至6月6日,由江門市政協副主席謝伯欣陪同的澳門江門同鄉會會長梁伯進率領的澳門傳媒代表團一行,從江門市經濟,台山惰性物料處理以至開平世遺工作等文化範疇考察了江門五邑地區的發展。當中,開平自力村碉樓群亦於2007年6月28日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麥瑞權受訪稱,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應着力將影響力輻射周邊,加強地區合作,形成產業群,除可減低本澳旅遊承載力,又可推進營建世旅中心,達至共融、互利、雙贏的效益。
林文森執事領受司鐸聖職及舉行首祭
2015年6月11日二零一五年六月廿七日(星期六)下午三時半,耶穌會中華省林文森執事將在澳門聖老楞佐堂領受司鐸聖職,恭請教區黎鴻昇主教授予。誠邀主內兄弟姊妹參禮,共謝主恩。新鐸將於翌日六月二十八日(主日)上午九時正假聖老楞佐堂舉行首祭。(文:聖老楞佐堂/晨曦)
望廈聖方濟各堂堂區活動
2015年6月11日推動聖經閱讀組分享《宗徒大事錄》 初期教會曾出現不同問題,但因著聖神推動下,教會信德逐漸堅固,隨著教會成員增加,宗徒們對自身普世性使命逐漸瞭解。 推動聖經閱讀組由6月14日開始一連四個主日上午10時45分至12時,於堂區中心聚會分享宗徒大事錄,讓參加者一起經歷聖神帶領下教會傳至地極的起始時期,歡迎各位教友參加。
潘志明總幹事赴尼泊爾視察震後災情
2015年6月11日(本報訊)尼泊爾地震發生至今已超過一個多用,當地災民仍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澳門明愛自地震發生後,已展開為尼泊爾的籌款工作,到目前為止,所籌得的善款逾澳門幣一百三十萬圓。澳門明愛總幹事潘志明於六月四日前赴尼泊爾探望地震災區,尼泊爾明愛主任Fr. Pius Perumana向潘志明介紹了地震災區的最新情況。於探訪過程中,潘志明與各國的明愛代表開會就災區的救災工作作進一步的溝通及交換意見。潘志明繼而前往災區村落探訪災民及給予慰問。 尼泊爾明愛主任Fr. Pius Perumana感謝澳門居民對尼泊爾地震災民的關心及支援。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教導
2015年6月11日陪伴耶穌─怎樣朝拜聖體?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向所有在青年節來到羅馬的青年講話:「當你們回到家,要以聖體做你們個人生命的中心。愛聖體,朝拜聖體。並且,透過恆久朝拜聖體,令聖體成為你們堂區和團體生活的中心!」 教宗解釋:「生命是一次旅程,是信德和與主親密結合的旅程。因此,我們必須找時間去祈禱,和渴望去祈禱。特別是,去朝拜聖體,因為天主是隱藏在至聖聖體內,而且正在等待著我們去發現祂臨於聖體的這個秘密。」
被遺忘了的寶藏
2015年6月11日出於愛 說實話 文祖賢 著 何紹玲 譯 每個人也有權利去擁有物質的東西,這是他履行部份「耕種、看守這大地」這使命。(參照創世紀2:15)。除有權擁有物質上的東西,每人也有權擁有一些無形的東西,就如他的美譽或名聲。 可是這權利差不多每天也會有人去違反。不論在思想、在言語、甚至用行動去批評別人,我們已侵犯了那人的美譽。
聖方濟各沙勿略在東方(18)
2015年6月11日文德泉蒙席 著 被好友遺棄 當日基督被宗徒們否認,沙勿略亦被其好友歐華利遺棄在上川。 聖人在上川寫了幾封信,其中最後一封是十一月十三日寫的,而這些信都是交由當時從上川開出的船所寄出的。 不過當時歐華利的船和迪哥亞拉剛的聖架號還停留在上川。
聖言啟航(耶穌聖體聖血節)
2015年6月11日立約祭祀之血 導向將來的血 梁展熙 聖體聖血節,禮儀年三年循環的讀經都不相同。而貫穿今年三篇讀經的,是個「血」字。在讀經一中,按《出谷紀》廿四章所載,梅瑟以血灑在百姓身上,作為立約儀式的結束。至於在《馬爾谷福音》中,耶穌特別強調他的血是「為許多人而傾流」的(14:24)【見註】。最後,在第二世紀初,《致希伯來人書》的作者,把耶穌視作大司祭,模擬他在贖罪日當天在至聖所中執行大司祭的職務──向約櫃灑牲血。當然,他所帶去的,並非普通的大司祭按傳統規定的牲血,而是「自己的血」,並且「只一次而永遠進入至聖所,成就了永遠的救贖」(9:12)。從以上的撮要可見,雖然《谷》作者並只視耶穌最後晚餐杯中的「血」,以及他在翌日就要「為許多人而傾流」的血視為立約元素──發展自梅瑟傳統(?)──,而並沒有視之為祭祀,但初期基督信仰傳統很早就已開始從祭祀的角度來理解耶穌的死亡。